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好好爱自己,藏在这4个字里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如果问:“你喜欢你自己吗?”

相信很多人回答时都会略带迟疑,有的人甚至会说:“有时我会很讨厌自己……”

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时:“真是的,我怎么这么没用……”

看到优秀的同龄人:“我真的好失败啊……”

面临他人指责:“原来都是我不好……”

遇事就自我批判,是一种“自我厌恶”。

它的频繁出现,就和我们今天的话题“自我接纳”有关。

往期文章中,我们经常会提到父母要懂得去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接纳自己。

童年,往往是一个人实现自我接纳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没能拥有一定的自我接纳水平,未来可能会常常出现相关的心理困扰,比如惯性的自我批评。

01

了解自我接纳

什么是自我接纳?

儿童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穆尔在《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是这样解释的:

真正的自我接纳不是认为“自己很特殊”或者“自己很优秀”。

真正的自我接纳意味着不再追问:我看起来是不是足够好?

当我们精神上不再退缩,不再时时评价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自在地倾听、学习、尝试和体验,才能从容地做事和关爱他人。

聊起自我接纳,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只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很好、很完美,孩子就能够远离自我怀疑。

其实不然,因为这种“你很棒”、“你很厉害”、“你很完美”的声音有时候是一种“欺骗”,我们的评价和孩子的自我感受并不匹配,反而让他们感觉更加糟糕,对自己更不满意。

举个例子:

有个小女孩因为皮肤很黑,眼睛很小,经常被同龄人嘲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容貌焦虑也在加深。

有一天,她问妈妈:“妈妈,我是不是长得很丑?”

妈妈:“不会,你最漂亮了!”

“同学们都说我太黑了……”

“你不黑!”

女儿很失望地说:“因为你是我妈妈,你才会这么说。”

妈妈宽慰的话语最终没能让孩子好受一点。

因为妈妈似乎也在拒绝承认孩子这个特征,无形中表达了对孩子身上这一特点的并不接纳,反而像是不理解孩子失落的心情。

我们可以怎么说呢?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颜色的皮肤,每一种颜色都会有人觉得美,就像有的人认为小麦色是一种健康的肤色。”(理解事物多样性、多元化)

“眼睛小,但我们的眼神可以美丽,妈妈觉得你笑起来的眼睛就很明亮……”(接纳自己的特点,更完整地认识自我)

接纳自我,不是过度美化自我,而是承认“我”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存在并接受它们,“我”有自己的优点,“我”自然也有自己的局限。

这个事实是孩子接纳自己的基础,他们可以说:

“我不喜欢我外在某个特点或者性格中的某个特质,但我承认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有些部分,我无能为力去改变,但我愿意去关注可以那些改变的部分。”

这就是自我接纳。

接纳,是承认所有与自我有关的事实,唯有如此,孩子才能从他人和自我的评判中解脱出来,去做真实的自己。

接纳自己的过去——虽经很多失败,犯过很多错误,但那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自己成长的阶梯。

接纳自己的当下——虽有很多缺点和不足,虽然我不完美,但当下的我所能做的已经是我最好的表现。

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局限、不足、犯错、冲突和某些方面的无能。

这不是一种躺平心态,而是为了更客观地看清自己,孩子有接纳不完美的勇气,不会那么容易被外在或内在批评所影响,学会支持并关怀自己。

02

没有得到父母认可的人很难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可以说是每个孩子一生都将面临的议题,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会影响孩子自我接纳的水平。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咨询师苍鹭告诉蛤蟆: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往往也是在这个时期渐渐成型,其中,父母的影响无疑最为深远。

一般来说,童年没有被父母好好接纳的孩子,长大后更难接纳自己。

这种不接纳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过度挑剔

孩子会内化父母的声音,并参考这些声音来批判自己。

有的父母无意中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你身上有太多的缺陷/缺点,不值得去爱。”

于是孩子也会坚信,自己就是糟糕的。

想起有位网友曾说起父母对他的“嫌弃”,说他长得不够高,性格不够开朗、闷葫芦,最后得出结论:长大了没出息,以后肯定找不到媳妇。

长大后,这位朋友在异性面前活得小心翼翼,哪怕遇到心动的女生,也不敢踏出一步,他的脑海里永远都有一种声音在提醒他:

“她肯定不会喜欢我这样的人。”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有一句话:“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

父母对孩子的挑剔,最终变成了孩子对自己的“厌恶”。

▶有条件的爱

还有一类父母,他们虽然不会过于苛责孩子,他们会通过其他的方式传达对孩子“不满意”——

比如孩子成绩好的时候,才能看到父母的笑容,奖励孩子;孩子考不好的时候,父母则会唉声叹气。

成绩和表现成为取悦于家长的方式,唯有做得好、做得完美,才能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

孩子内心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被爱是有条件的,要么行为良好,要么取得成就,于是开始了终生“追逐优秀”的游戏,希望获得他人的喜欢、认可、被社会承认的价值。

当他们做错事或者遭遇失败时,会凶狠地指责、否定自己,更容易焦虑或陷入绝望。

因为父母无法接纳不完美的孩子,孩子不敢展露真实的自我,更别提接纳自我。

▶经常性地忽视孩子

当孩子需要父母在场时,父母缺席;

当孩子需要父母宽慰时,父母不认可他的感受;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情感需要,父母回避和否认……

如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孩子会有这种深深的“被拒绝感”,接着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价值:

我是不是不够好?

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关注?

我是不是不应该有这种感受?

他们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自然也不会尊重和重视自己的感受。

03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接纳水平?

♡1.爱与接纳是第一位

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

这是一种“随时可以回家”的爱,是一种托底的力量: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爱你、接纳你,尊重你的感受和需求,愿意陪你一起解决问题。

一旦孩子得到了理解、接纳和重视,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才不容易质疑自身价值,过分关注自我缺陷。

作者阿斯特丽德·戴斯博尔德的绘本《妈妈,你会永远爱我吗?》中,小男孩问:“妈妈,你会永远这么爱我吗?”

妈妈说了这样的话:

孩子,你想得起我时,我爱你;

你想不起我时,我也爱你。

你聪明乖巧时,我爱你;

你调皮捣蛋时,我也爱你。

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宝贝,

虽然你长大后终究会离开我。

这就是妈妈的秘密:永远爱着你。

“我永远爱你”是世界上最打动人的一句话,被爱灌溉的孩子,可以像野草一样冲破所有的阻碍,向上生长。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更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健康的自我。

哪怕未来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质疑,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加坚定,因为他充分感受到了大人对他们的支持。

♡2.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外界的声音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视频,有个小男孩被班上同学说穿的衣服丑,放学路上,男孩就让妈妈再买一件一样的。

妈妈很疑惑,孩子一本正经地解释道:

“为什么他们说不好看我就不能穿?我就要天天穿,让他看习惯。”

评论区有大人感叹道:“长这么大还不如小孩子活得通透。”

因为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这是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新方式,这位10后的“小孩哥”不因别人的评价而自我内耗,不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成行为的“方向”,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孩子成长中,外界的声音很可能会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加上如今的网络发达,有的孩子几乎每天都在吸收一些带有偏见的信息,形成认知偏见,比如网络上鼓吹的“颜值即正义”“白幼瘦”,让一些孩子陷入了容貌焦虑,对美的定义形成了刻板的印象。

这些声音,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压力,就连很多大人都难以招架。

想让孩子多一分清醒和独立,作为父母,就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尊重并理解差异,在日常简单互动中传达健康的价值观。

艾琳·肯尼迪-穆尔博士有提过一个很好的话术:

在谈论家庭的价值观时,你可以说:

“在我们家,我们认为……”

“在我们家,我们最重视的是……”

“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关注的是……”

你可以向孩子解释一下原因,与这些价值观相关的个人以及家庭的故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机会与孩子聊一聊。

对话的过程,要允许孩子与我们争辩,不要第一时间去否定,在这种氛围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受到表达主见的重要性,孩子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不会盲从。

当我们用温暖和开放的态度去回应孩子的种种问题,孩子也会习得同样的方式去看待自我,看待差异,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喜欢今天的文章,记得文末点个“赞”,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好好爱自己,藏在这4个字里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