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家女儿回家跟我分享了一件趣事,说他们班有小朋友学写情书,被老师抓个正着。
她一边说一边哈哈大笑,我忍不住逗她:“那你呢?你有喜欢的人吗?”
她摇摇头。
我以为女儿害羞,便告诉她:
这很正常呀。以后你长大了也会遇到喜欢的人,一起结婚成立自己的家。
没想到,女儿嘟囔着说:
“我才不要结婚,你跟爸爸结了婚天天吵架,有什么好的!”
我一下愣住了,突然觉得很对不起孩子。
本以为这些事孩子都忘了,没想她非但牢记在心上,还对婚姻产生了排斥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类在六岁之前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这一生会爱上谁,早在童年就已注定。
如果我们能在孩子童年时期,让他感觉到幸福,那么长大之后,他大概率也会遇到自己的幸福。
换句话说,父母的态度言行以及婚姻模式,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好的坏的都被孩子吸收。
他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婚姻是否顺遂,在父母身上就能窥见一二。
你和孩子的关系
决定他在亲密关系中是否拥有强大的自我
重刷《俗女养成记》时,我忍不住再一次羡慕女主陈嘉玲。
陈嘉玲从小家里就不富裕,但父母却丝毫不吝啬对她的爱,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给予了充分的爱和支持。
童年时期,陈嘉玲羡慕别人家拥有小汽车,但因为家里穷,爸爸就把锅盖当成方向盘,带她玩开汽车的游戏。
青春期时,陈嘉玲因为第一次来月经很是苦恼,爸爸不但没有回避这个话题,还主动跟她科普“月经对女孩子是很珍贵的”,打消她的羞耻感。
等到上大学的时候,全家人给陈嘉玲录了一段视频,从日常生活,到谨慎交友,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40岁辞职回老家时,陈嘉玲担心妈妈对自己失望,妈妈安慰她:“你不失望我就不失望。”
在这种良好的关系下长大的她,独立自信,哪怕到了40岁,她依旧内心保有勇气。
对待感情从不将就,不爱了就分手,从不在一段关系中委屈自己。
而从小和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偏低,常陷入糟糕的感情中,搞得遍体鳞伤。
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小姐。
她明明家庭优渥,受过高等教育又兼具美貌,但却一次次遇人不淑。
明明在关系中受尽折磨,却没有勇气走出来,最后在酒精与抑郁折磨中狼狈离去。
细细想来,悲惨的命运早就写在她的童年里。
由于母亲长期的缺席,她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和爱护。
可,父亲偏心于体弱多病的妹妹,礼物永远属于妹妹,温暖和关爱也都只给了妹妹,松子看到的只有冷漠的脸。
于是,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只能学习扮鬼脸来逗乐自己父亲;
长大后,她习惯取悦别人,哪怕遇到的男人是懦弱、自卑、薄情寡义、甚至有暴力倾向,她都甘愿忍受。
《为何家会伤人》有句话说得很对:
“(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
现实中,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为物质上满足孩子就是爱的体现,从而忽视情感的链接。
不曾想,这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发展。
孩子长期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以为“自己很差”“不配被爱”,最终很难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
父母的行为,藏着孩子的择偶观
人民日报曾经转发过这样一个视频:如何用一个词来描述父亲?
评论中字字诛心,引起众网友的共鸣:
父亲,是让人厌男的第一步。
从小就打定主意不婚不育。
他啊,出轨不止一两次,让我觉得恶心。
这辈子都不想结婚……
一方面,父亲出轨、家暴的恶行,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创伤;
另一方面,母亲长期把自己的痛苦情绪施加在孩子身上,跟孩子埋怨:“你爸爸混蛋,男人不可信,妈妈命苦……”
时间久了,孩子很可能会把这种不健康的行为遗传下去。
男孩耳濡目染,对女性恶语相向,长大后变成另一个施暴者;
女孩可能会形成畸形的恋爱观,潜意识不再信任婚姻;也可能分不清楚爱和伤害。
就像电影《我经过风暴》中令人揪心的一幕。
长期目睹父亲家暴父亲的环境下,儿子有样学样殴打同学,事后还理直气壮问:“要用毛巾(打)吗?”
女儿则产生错误的认知,被同学欺负了却以为是同学在表达喜欢,天真地对妈妈说:“爸爸也喜欢你呀。”
两个孩子活在父亲的暴力和母亲的恐惧中,导致儿子有暴力倾向,女儿把暴力当成爱。
作为生命中第一个互动的异性,父母的一举一动,不知不觉成为了孩子以后和异性接触时的参照模板。
你的行为举止,未来都将复刻在孩子身上。
很多人说,伊能静的幸福来源于秦昊,更来源于秦昊的妈妈。
秦妈妈思想开明、通情达理。
这也让秦昊在择偶时,更看重独立、强大、情绪稳定这些优秀的女性特质。
当秦昊决定要和大10岁的伊能静结婚时,秦妈妈不但没有反对,还再三教导儿子,一定要对女方负责,因为自己也是从这样的阶段过来的。
面对儿媳吐槽自家儿子,秦妈妈不是帮儿子打抱不平,而是提醒他这样做不对。
并指导他:“你多赞美你媳妇,我到时候给你提词。”“你看你老婆对你多好。”
在秦妈妈的指导下,秦昊找到了和伊能静正确相处的模式。
嘴上虽然不说,但行动上尽是怜惜和关爱,做到事事有回应,给对方十足的安全感。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人,必须以身作则,让他得到充分爱意的同时,拥有表达爱的能力。
这类孩子长大后,才能懂得尊重、接纳伴侣,以获得一份牢固的婚恋关系。
父母的相处模式
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
如果父母相处不和谐,哪怕是勉强维持婚姻关系,孩子都很难幸福。
他们对婚姻保持悲观态度,觉得“婚姻不幸才是常态”。
即使遇到喜欢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爱,更不敢提要求,这种态度往往容易断送一份真挚的感情。
相反,父母感情好,家庭氛围充满爱,孩子能从内而外感到幸福和安心,在成长道路上也会更加从容坚强。
我们都知道,作家杨绛与钱钟书这对令人艳羡的“模范夫妻”,一生相濡以沫,从校园时代直至生命终点。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其实得益于杨绛先生的父母。
她曾在文章中多处提及父母:
“我们姐妹几个对丈夫都很好,可是都比不上我母亲对父亲的好。”
“妈妈纵容爸爸,爸爸在妈妈面前很任性,可是妈妈看到爸爸有不顺眼处,会说他,爸爸会像乖孩子一样很听话,不为自己辩解一句。”
“父亲对母亲时刻保持尊重和爱护,而母亲也对父亲的特立独行全部理解和支持。”
“虽然两人性格迥异,但从未有过大吵大闹,几十年恩爱如初。”
正所谓,父母身上,藏着孩子未来婚姻的模样;父母相爱的模样,能在孩子身上得以延续。
父母亲密无间的感情,让杨绛从小就知道美好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
许多年后,她的婚姻和她父母的一样,始于婚姻,忠于爱情,相守相伴,是传统婚姻生活中的典范。
这种幸福,甚至代代相传。
有一次,杨绛夫妻带着女儿钱瑗去餐馆吃饭,钱瑗看到对桌的父母在吵架,便有感而发:
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从而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别感谢爸爸妈妈,您们相亲相爱,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如此被爱滋养着的钱瑗,小小年纪便参透了幸福的真谛。
美国作家派克说:
孩子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因为孩子的一言一行,首先来自对父母的观察和无意识的模仿。
父母三观正,感情好,互相尊重,孩子内心富有安全感,学到如何表达爱和接纳爱。
父母言行不一,关系恶劣,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少年”,对往后的择偶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之深远。
为了孩子以后的幸福,我们一定要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言传身教,成为有爱的、会爱的父母。
无条件给予温暖且坚定的爱,让他在未来路上自信乐观且勇敢,一路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