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这样的视频。
周六一早,孩子醒来便打开电视。爸爸催他写作业,他说:“等会儿。”
催了几次后,爸爸有些急了,问他到底等多久,孩子依旧不紧不慢地说:“等会儿。”
爸爸煎熬地忍着,没想到这一等,便从7点半等到10点。
爸爸实在忍不住,强制关了电视。孩子却满脸不高兴,怪爸爸逼得太紧、自己压力大。
爸爸被气得说不出话。
看着这个尽力逃避学习的孩子,我不由想起心理学上有名的“慢马定律”:
两匹马各自拉着一车货物。一匹马卖力地快速前行,另一匹马慢悠悠地跟着。
主人嫌慢,把慢马拉的货物搬给快马。
轻松的慢马沾沾自喜,主人却想:“一匹马就够用,何必养两匹马呢?”
于是,慢马被送进了屠宰场。
现实中,有多少孩子陷入“慢马思维”——拖延时间、不爱动脑、想以最少的付出过且过?
花样磨洋工的孩子,积懒成笨
孩子写作业拖拉有多磨人呢?
看到一位妈妈崩溃之下发出的视频:
孩子的作业很少,但他每次都能写到很晚,一边写一边放声大哭。她在旁边急得都想跟着一起哭。
当父母后,才明白“磨蹭”不是病,发作起来却要命。
更神奇的是,孩子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把磨蹭做到了全国统一。
一坐到书桌前,他们的花样磨洋工就开启了:
1. 行动懒,能拖就拖
放学到家后,你让孩子写作业,他说要先休息会儿。
这一歇,半小时快没了。
你提醒他该写作业了,他脸上的微笑凝固了,嘴角下垂,眼神与手中的玩具仿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线。
接着,他开启了慢动作模式:步履缓慢而沉重地挪向书桌,两米的距离,硬生生变成万里长征。
终于,他在桌前坐下,你长舒一口气,以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好戏还在后头。
他的手忙碌起来,可惜不是拿笔写字,而是各种翻找东西。
明明手边有文具,他偏偏要找那只蓝色的铅笔、西瓜橡皮……
随后,他又用卷笔刀把所有的铅笔削一遍,美名其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催促声中,他终于挥毫落纸。
2. 思维懒,不爱动脑
刚写了几个字,他开始喊妈妈:“妈妈,这个字不认识,怎么读?”
你过去一看,明明字上有拼音,你心中叹了一口气,指向书本:“拼音在这,你拼一拼。”
他“哦”了一声,拼读了出来,仿佛你一指让隐形的拼音“现形”。
一遇到难题,就开始抠手指、摸橡皮,眼神飘忽,仿佛答案写在书桌后面的墙壁上。
你看到他走神了,忍不住提醒,他开始求助:“妈妈,这个好难,我不会。”
你让他仔细想想的话音刚落,他立即回你:“我想不到。”
看着他一点不动脑筋的样子,你压住心中的火,给他一点提示,可他如同木头一般,推一下,他动一下,给他时间思考,他却跑神了。
在软磨硬泡中,作业终于做完了。
一看时间,本该半小时完成的作业,实际花费两小时。
懒散是分水岭,慢马出局
其实,孩子懒惰并非不能理解。因为:
1. 追求轻松是大脑的本能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中写道:
“总体而言,大脑具有两种特性,一种是遵循本能的大脑边缘系统,一种是充满理智的前额皮质。
理性却迟缓的‘前额皮质’容易输给追求轻松且迅速的‘大脑边缘系统’,这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也就是说,人的本能是倾向于休息、放松的。
放学后,孩子紧绷一天的神经终于得以松弛,他们下意识的反应便是尽情地玩。
加上大脑的前额皮质发育缓慢,要到14岁才能逐渐成熟,孩子的自制力与注意力相对较弱。
这时,要求想玩的孩子主动去写作业,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项难上加难的挑战。
他们自然是能拖则拖。
并且,6-12岁的孩子,他们的专注时长时有限的,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神。
2. 学业遇到挫折,缺乏信心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
“儿童有着追求卓越的心理,也有着天生的自卑感存在。”
孩子的天性是要强的,他们天然想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可若因出现错误被批评、或遇到困难而不知如何解决,这会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
面对作业,孩子害怕再次出错而被批评时,内心就会产生焦躁、内疚等情绪。
他们便会产生逃避心理,用玩来获得暂时的心理安慰。
然而,一个总想逃避学习的孩子,必然会渐渐掉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
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再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
当孩子满心抵抗学习时,就算他乖乖坐在桌前,大脑也很难主动去汲取知识、深入思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只有孩子内心的驱动力被激发,他们主动、专注地投入学习中,学习才真正开始。
唤醒孩子学习力
提升学习优势
《唤醒儿童学习力》一书中写道:
“孩子的学习问题有很多都是学习能力不足引发的,而非孩子主观上不努力、不勤奋。”
没有孩子天生愿意做“差生”,那个学习费力、甚至逃避学习的孩子,大多是学习力不足。
作为父母,我们若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困顿之处,并采取措施提升孩子学习力,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1. 制定合理目标,提升自驱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来提升孩子的学习动机。
在《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一书中,记录了这样的事例。
有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放学后只想尽快回家完成作业,小区里玩一会儿,他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这样的学习动力让人佩服。
原来,他妈妈和他约定,写完作业后,他可以看喜欢的纪录片,或几分钟游戏。
于是,孩子的自主动机就产生了。
这给我们启发:我们需要找到、或激发孩子的自主动机,来提升孩子的自驱力。
2.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自控力
曾有一项关于研究轻微睡眠限制的实验。
一些六年级学生被要求比平常早睡或晚睡1个小时,坚持3个晚上。
结果在认知测试中,睡眠时间比其他同学少35分钟的学生,表现出四年级的水平。
事实上,缺乏睡眠不仅降低孩子的认知能力水平,还会减弱孩子的自控力。
有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让人更容易关注消极信息,情绪波动更敏感,控制能力也变弱。
不少孩子作业拖拉,为完成作业而晚睡,逐步陷入恶性循环中。
我们或能使用“番茄工作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度,进而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根据孩子所处年龄段的注意力时长设定“番茄钟”——15~25分钟,“番茄钟”内需全神贯注,一旦开小差,则重新计时。
“番茄熟了”,休息几分钟,再开始下一个计时。
3. 及时鼓励、肯定,提升自信力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一个孩子需要鼓励,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样重要。”
当孩子每付出一份努力、取得一点进步时,父母都要及时肯定、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
父母鼓励的语言,会像小小的能量弹,射入孩子的内心,给孩子充足的动力和信心。
当孩子学习拖延时,这是在提醒我们,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与支持。
《礼记·学记》中写道:“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即勉励孩子,而不是压抑打击他,孩子才能心情愉悦;
孩子遇到问题来求教时,不能直接给他讲解、给他答案,而是启发他的智慧,一步步引导他主动思考。
写在最后
诗人陶渊明曾劝勉求学少年:
“勤学如春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惰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
每天进步一点点,即便微小,可积少成多,终将产生质的飞跃;
每天懒惰一点点,看似细小,却积小致巨,终将会被无情地淘汰。
偷懒懈怠能获得一时的轻松,可松懈后却是极度的空虚;用功苦读虽然疲累,但累完便是满满的幸福。
点个“赞”,愿所有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都能发掘自身的学习优势,并在勤勉之中,慢马变黑马,在人生大道上尽情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