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编辑部的群里随口问了句,各家孩子最近阅读状态怎样?有没有啥困惑?
编辑部的娃,大多处于1-3年级阶段,年龄都差不多,正好可以一起聊聊。
我没想到编辑小伙伴们的阅读烦恼,基本上都类似,都是为孩子时间发愁的:
也有小伙伴在为阅读偏科困扰,觉得上小学后,历史、科普类的书,阅读量下降了很多。
而叮当嘛,顺利进入自主阅读的阶段了,已经不需要我再给他读书了。且不再只看非虚构类书籍,儿童文学开始有兴趣了,总体阅读情况还不错。
但我也发现他的阅读情况,和我小时候看书的状态还是有所不同的。
我小时候属于没事儿就要拿起书翻一翻,闲了就拿起书翻一翻,各种地方找书翻一翻,如果一天没翻,就浑身不得劲的那种。
相比起一大帮孩子出去玩,我觉得一个人扎进房间看书更爽。
而叮当,更多时候是选择在固定时间才去做这件事,比如,睡前,他会非常执着要看了书才睡。
其它时候,如果同时有几个选项放在面前让他自由选择,比如看书、下楼找小伙伴、和家人玩桌游等,他首选的不会是看书。
他对书的“爱”和我对书的“爱”,好像有点区别。
想起一位读者曾经也跟我说过,觉得孩子喜欢看书,是出于习惯使然,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热爱读书。
作为家长或者说一个热爱书的人,我其实特别理解她,她是希望孩子是完全的“小书虫”,对书是痴迷的状态。
可是咋说呢,我觉得孩子们现在能保持阅读的习惯,就已经很棒。因为,现在的孩子跟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他们要面对的诱惑太多太多了。再说,没有热爱,这个习惯也是坚持不下去的。
细想想,这也不是一件特别值得焦虑的事情。时代进步了,这个时代的孩子注定和我们那会儿认知世界的方式和途径完全不同。
阅读也只是这其中一种,未来,他们的学习角度也会多种多样。
不过,我想说的是,不管时代怎么发展,阅读依然非常重要。在任何时代,它都重要。
它不仅是行为,而更像是一种人生状态。
有阅读的人生,一定不会太差。
很多时候,它是默默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的,这没法一天两天就能看见成果,需要时间,它是扎根在生命体系内的,持久、稳定且充满力量。
我记得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里写过:
如果阅读不曾影响我们的生活、不曾改变我们些什么、不曾影响我们的处事态度,那么它很快就会成为一项过时的娱乐,我们也无须在这儿小题大做地阐述它的价值了。然而,阅读正如我一直以来所笃信的,确确实实是以各种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的脑子里曾放进哪些书、记得什么样的书,就有相当重大的关系。
也就是说,阅读的价值几乎无所不在。
浅浅聊几点吧——
培养兴趣,为终生阅读做铺垫
我一直认为,整个学前和小低年级的阅读,其实都是在培养兴趣,还没有真正迈入到通过阅读来学习的阶段。
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指学科知识,更指人生的学习。
比如我们的三观、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如何回应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人生信念等等,这种种,都是高年龄段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的东西。甚至我们大人也一样。
1-3年级的娃,看书,更像是在为未来成为“终生阅读者”做准备。这个时候形成阅读习惯,首先更容易,其次更无痛。
前提是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快乐,因为他们不会去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一直到现在,我都在着重保护叮当的看书热情,鼓励他自己选书,对于他选的书,我也不会阻碍,亦不评判,只夸他现在看书的习惯越来越好了,每天都能自觉做这件事,这就很了不起!
这个阶段的孩子,看书就应该是件有趣的事情。
比如他最近把《工作细胞》漫画版看完了,这些都属于有趣轻松的读物,能充分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所以,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想看的书吧!
虽然他们的判断很多时候不带什么理性色彩,但儿童生命是丰盈的,相比起我们总是想要郑重其事给他们介绍书,那份丰盈会牵着他们到更广阔的童书视野里去。
所有他们心怀喜悦读过的书,都会成为他未来阅读的基础,促使他想要读更多的书。
为未来的学科打辅助,理解能力↗
有趣归有趣,作为妈妈,我当然也有自己的小小心思咯。初高中要对付的学科越来越多,抽象的公式理论概念也越来越多,这种时候,理解能力就相当重要了。
而阅读,是最好的提升孩子理解能力的方式。
所以,在保证他读自己喜欢的书的同时,我也会选一些我认为他应该了解并尝试去读的书来共读。比如《物理大爆炸》《可怕的科学》等等。
这类科普书除了开拓眼界,为学科学习打地砖,也能锻炼他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因为这类书里面的词语、句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太会提到的,这能帮助孩子们扩充词汇库以及正确了解到这些词汇的用法和搭配。
库存东西足够了,要用的时候才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另外,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仅是表象的,比如理解故事大意,更深层次的还有厘清逻辑关系等等,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孩子们就能学到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是其他途径的学习方式很难达到的效果。
养成审美意识,体会生活中的美
二三年级的孩子,也可以慢慢开始看一些文学类书籍。正式迈入学校,也代表着他们开启了识字和阅读写作的阶段,他们不仅识字量飙升,也逐渐开始理解复杂的情绪,以及较好地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理。
从桥梁书开始,文学审美,在这个阶段开始萌出小芽。
他们也许还不能准确说出书里的文字风格、语言节奏或者叙事策略,他们也许还只是沉浸在故事本身当中。
比如,《柳林风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地平线清晰可见地嵌在天空中,有那么一个角落,银白色的磷光在黑暗中慢慢往上爬,膨胀得越来越大。终于,在地平线的边缘,月亮缓慢而庄严地上升,像一艘离开了海港的轮船,最终滑到了天空中。于是他们又看见了大地——宽广的草原、静谧的花园和两岸都被柔和夜色包裹着的河流。神秘与恐惧顿时都被洗刷干净了,一切如同白天时那么明媚,然而又和白天那么不同。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如同换上了别的衣裳,正在欢迎他们,就好像刚刚逃走去了什么地方,穿上了新衣裳,然后又悄悄地跑回来,有点害羞地微笑着,等着想看看他们还能否认出自己。
这段是写格雷斯让鼹鼠和河鼠在他们熟悉的河流中划船而下,等待月亮的出现。
孩子可能还没法品味出这段文字有序的语言之美和书写的艺术,但他们一定能感受到那种悠远、宁静、神秘的氛围。
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下一次遇到月圆之夜,是不是会想起这段文字呢?
这种文体的大量阅读,会让他们慢慢学会关注到书里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
进而体会到风格的美、节奏的美、策略的美。这些美,会不着痕迹留在他们心中,再回到现实世界时,他们就更容易发现并看见生活里的美。
阅读,会让他们的感官更加敏锐。
上了小学以后,孩子们也许因为作业而或多或少挤占掉阅读时间,这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改变的一部分。
说实话,咱们总不能因为阅读,连作业都不做吧。而且孩子越大,要顾及的方方面面就越来越多,留给阅读的时间自然就变少了。
有很多东西,我们无法全权把控,但却可以在里面寻找一线生机。
比如,一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太多,那15分钟有没有呢?哪怕就是10分钟也行呀。就像朵妈家,各种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一天也不少了。
合理规划,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是有的。
退一万步说,今天真忙到没时间看书了,这也不是啥大事。明天有时间的话,补上。
身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保持自己的阅读习惯,持续给孩子投喂好书,偶尔陪伴他们阅读。利用他们喜欢的东西,帮助他们去到更远的地方,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我想,有一天,他们的习惯会变成热爱,因为但凡读过好的书,体会过文字的美,就一定会被折服。
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