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说不清,这是儿子第几次当着我的面,狠狠关上房门。
每每这样,我都被气得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恨不得一脚踹开他的门。
实在无法理解,明明初一以前,儿子对我还百依百顺,要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身边的朋友还夸我厉害,能把儿子“管”得服服帖帖,乖巧听话。
可如今,要他往东,他非要往西,叫他到点写作业,他说不写还怼我“管得太严”。
哪里严了?
- 每天耳提面命叮嘱他“好好学习,以后靠读书逆袭”;
- 怕他态度懒散,不及时完成作业,我就陪在他身边盯着他写;
- 告诉他交朋友可以,但要告诉我,让我把把关……
从不见他反对过,怎么一上初二儿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处处不服我,和我对着干?
可不盯紧点行吗?他的同桌学习稳步向前,只有他成绩越来越差,上学期还有好几门不及格。
跟儿子讲道理,完全说不到一块去。
他一听我开始“妈要说一下你……”,立即捂上耳朵跑回房间;
多说几句,他就彻底不耐烦,像吃了炸药一样猛地把门关上,不给我说话的机会。
刚开始,我试过强行打开他的房门,命令他不准这么没礼貌,他是小孩要听大人的。
可越是这样,儿子越抗拒。
一次,我看到儿子的数学作业写得一塌糊涂,要求他重写一遍,语气稍微急了点。
可他说我不是老师,说了不算,甚至还以“别跟我提学习,再提我就不读了”威胁我。
从来没想过我和儿子的关系会差到这种地步,心里五味杂陈,别人一问起儿子的事,我都支支吾吾不敢回应。
难道未来的日子,我注定和儿子水火不容,再也“管”不住他了吗?他的学习又该怎么办?
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觉得我这个当妈的失败至极……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和一位做心理老师的朋友聊起自己的难过、不堪和困惑。
听完我满腹牢骚后,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呀,太不懂青春期孩子的变化了。
你越是和他‘较劲’,他只会越不听你的。
放下你的权威感,不要用命令、要求的语气和他说话。孩子大了,也变了。你也要跟着变。”
看我满脸疑惑,朋友讲起了“海格力斯效应”:
这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尤其是有冲突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管教越严格,孩子越叛逆;父母越训斥,孩子越顶嘴。
是一种“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的消极抵触心理。
坦白说,我确实没想过这一点。
儿子天天在我面前晃,不成想,他已经从当初稚嫩天真的小男孩,长成嗓音低沉、开始有喉结的“小男子汉”。
和我站一起,都高出我半个头。
可我却忽略了他身体、心理的变化,意识不到过去习惯的教育方式,早就不再适合他了。
和朋友聊完后,我沉思了许久,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不求改变儿子了,先改变我自己。
第一天,我起了个大早,给儿子煎了两个他最喜欢的荷包蛋。
和往常一样到点提醒他起床,告诉他说:“妈妈今天要早点去单位,你自己收拾好就去上学了”。
虽然担心他迟到,但还是选择“不理”,盘算着晚上回家应该怎么“面对”他。
下了班特地买了儿子一直说好吃的白切鸡,在厨房忙活时他刚好回来,便让他肚子饿的话先洗手吃点水果。
当晚,我没有像过去一样老想问他学习的事。
而是要他作业写完了,想干嘛就干嘛,放松一下也好。
往后几天,我也是设法给儿子做好吃的,时刻观察和关注他的心情。
偶尔看他无所事事,就喊他过来搭把手:
“儿子,那屋子地还没拖,妈妈手有点痛,你拖一下呗。”
“儿子,我要赶紧回个信息,那把青菜帮忙洗一下。”
……
会“使唤”他做事,但不“过问”他学得怎么样。
当然,在儿子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会私下主动问班主任,了解他上课的状态和作业完成情况。
听老师说和过去差不多,我心里的石头也算是落下来:原来不去干涉儿子,儿子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变得更糟糕。
就这样,我继续尝试了一个月,放下自己的“爱操心”,调整教育儿子的方法,儿子果然也“变”了……
那天儿子期中考成绩出来了,我没敢问。
想着他肯定不会跟我主动汇报,等找个时间再问问班主任情况。
没想到,我从未预料到的一幕出现了:
儿子在厨房门口站了一会,见我又叫他洗手吃水果,他直直看着我,开口说:
“妈,我有件事想请教你。”
一聊,原来是儿子这次考试有一科本来有信心,结果成绩出来不如他所意,只考了70多分。
“你能帮我分析一下,我这扣分的问题出在哪里吗?”
听到儿子主动和我聊学习,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很快我又恢复平静,示意他回房间聊。
整整一个多小时,儿子把半个学期以来遇到的困惑、学习上的压力、与同桌暗暗较劲的心思,通通讲了出来。
原来他不是不想学习,而是上了初中后,环境变了,心态也变了。
自己有时候会莫名其妙感到烦躁,一学不进去,或感到压力,就很容易胡思乱想。
“妈,你知道吗?
以前你一跟我提学习,我就很生气,觉得你只关心我考得怎么样,完全没关注过我的心情。
这段时间你不再问了,我真觉得很轻松,觉得你还是那个爱我的妈妈,所以我决定和你讲。”
听完儿子这番话,我鼻子一阵酸。
为什么当初我只在乎他的学习,老是自以为是地命令他、要求他,给他压力?
其实儿子遇到问题、困难,最需要父母的关心,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推开他、逼走他。
差一点,我就犯下更大的错,差一点,我和儿子的隔阂就越来越深。
好在我做了改变、及时止损,就过去犯的“错”向儿子道歉。
我终于重新赢回儿子,他愿意和我讲自己的心声,也愿意听我的话了。
育儿专家劳拉·马卡姆说过:
“育儿最重要的规则是针对父母,而非针对孩子的。
父母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才能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见证儿子一路从叛逆、厌学到如今的主动、积极,我明白了为什么儿子不和我说话,也知道了我俩关系好转的最主要原因。
跟我这3个“自我改造方案”有关。
第一,把孩子当成大人,认识到“孩子并非父母的附属品”。
以前的我总想着儿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是我生命的延续,对他有绝对的控制权。
不管他多少岁,在我眼里都是不懂事的小孩。
当他开始和我对着干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儿子到了“心理断乳期”。
他渴望自由、尊重,希望有自己独立选择的权利,才会不遗余力尝试着摆脱父母的管束。
教育学中的“尊重法则”强调: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不要随意规划孩子的人生。
简单来说,就是我改变对儿子的评价和看法,视他为独立的个体。
他要做什么,有什么需求,是他说了算,而不是我,我无权干涉。
心理专家曾奇峰老师说过: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国土上的国王。
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父母要尊重孩子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机会和权利。”
放下对孩子的控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当孩子“有路可走”时,他才有精力、心思做对的事情。
第二,适当跟孩子“示弱”,丢掉父母的权威。
如朋友提到的“海格力斯效应”,父母越有权威感,孩子越反抗。
这时,“示弱效应”最能发挥作用。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上讲过:
“12岁之后,父母的沟通方式一定要改变。
最关键的,父母要学会示弱。”
刚开始没懂这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跟儿子坦诚自己的“弱小”,主动向孩子“低头”,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天平终于恢复平衡。
父母的强势、权威,会在无形之中打压孩子的主动性和安全感。
父母太强、太厉害,甚至有可能剥夺孩子独自尝试、摸索、成长的机会,破坏他的自尊和自信。
父母不再高高在上,孩子才能站起来和父母对视,遇到困难懂得寻求父母的帮助,真实勇敢地反映自己内在的声音。
适当跟孩子“示弱”、“认怂”,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智慧养育。
第三,少说话,多做饭。
回想起来,我发现自己最打动儿子的是,默默给他做爱吃的东西,不再过分提及他的学习。
这也改变了儿子对我的“刻板印象”,理解妈妈其实是关心他的身体和心情,而不是只在乎他的学习。
如果父母总在孩子面前唠叨,不分昼夜、不分场合地告诉孩子“妈妈就是为你好”、“现在要求你就是为你负责”。
孩子听久了不仅耐心没了,还会因为感受不到切实的爱而心生怀疑:
说那么多,还不是父母的借口、说辞,要我好好读书,肯定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比起父母的言语,青春期的孩子更看重行为和态度。
他像拿着一个放大镜,敏锐地觉察分析着父母的一举一动,试图验证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否如所说一致。
只有父母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告诉孩子:无论你怎样,我们都爱你,关心你,陪伴你。
孩子才能信任地交付自己内心的脆弱,敞开心扉欢迎父母的到来。
上个月,儿子拿着一张90分试卷兴奋地小跑回家。
那天我菜还没洗,他一边宣布喜讯,一边撸起袖子说:“妈,你别洗,我来,你说的方法真有用!”
其实我真没做什么,只是重新找好位置站在他的身边,理解他、接纳他、尊重他。
至于他能有今天的成绩和表现,全在我意料之外。
但,教育的奇妙就在这里:
孩子多变的青春期中,父母要善于应变。
从强势变成服软,从控制变成放手,从管家变成顾问,从决定者变成引导者。
孩子敏感的心才能有处安放,他才有喘息的机会和空间,真正学会独自面对复杂的世界,成熟掌控自己的人生。
衷心期盼每一位父母,都能和我一样为了孩子的未来做出勇敢的尝试和改变。
最负责的爱,是改变孩子之前,父母先改变自己。
文末点亮「赞」,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