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出去玩是门体力活,更是门技术活,心态分分钟崩溃。
上次我带孩子去主题游乐园,他死活嚷着要玩摩天轮,我在烈日下面排了40分钟终于排到了,他一转脸就说:
“不玩了,想要玩赛车。”
我马上绷不住了,冲他吼:
“不想玩为什么不早说?我顶着太阳排队那么久,你不知道体谅妈妈吗?摩天轮必须玩,要不然赛车也别想玩!”
孩子油盐不进,对摩天轮越来越排斥;我也生气,不会再帮他排队赛车。就这样一场美好的亲子出游,以“孩子哭闹着回家,我心情糟糕透了”告终。
带孩子出去玩,这样的情况似乎经常出现:
- 带他坐高铁飞机,他却在公共场合跑来跑去;
- 带他看碧海蓝天,他却埋头堆沙子;
- 带他看名胜古迹,他却一言不合喊着要回家;
- 带他去吃当地美食,他却连嘴巴都不愿意张;
我觉得“不值”,进而“上火”。
家长吼,孩子闹。
端午假期在即,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孩子老是跟我们“对着来”?
为什么孩子总要跟我对着干?曾经我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的一段话,幡然醒悟:
“如果父母总觉得孩子跟自己对着干,兴许是父母掉入了‘思维陷阱’:
把‘吵架’当成一场较量——当战火开启后,我们早已忘记了争吵的目的,只想争个输赢,看起来在教育孩子,实际上在逼孩子认输。”
回想起上次孩子不肯玩摩天轮,我跟孩子的对话:
“我平时工作那么忙,今天顶着大太阳排了40分钟,你说不玩就不玩了!”
“妈妈,摩天轮等太久了,我就不想玩了,赛车很酷,我想玩赛车。”
“你体谅过妈妈的不容易吗?今天一堆工作没做,特意陪你出来玩。”
“妈妈,我没有这个意思……妈妈,现在赛车排队的人很少,我们去玩吧!”
“你心里就想着玩玩玩!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听妈妈说的话?”
我跟孩子的对话里,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思,而是不断在责备孩子,想让孩子体会我的不易,向我道歉。
回头看看吵架的原因,我自己发现了:
问题真的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我被自己的失控感迷失了头脑,所以每次小矛盾都会升级成不可调和的大矛盾。
在一次次流泪、争吵后,晚上我一个人望着天花板,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 如果放弃控制孩子,我在害怕什么?
- 孩子反驳的时候,我为什么无法平静?
- 这些小事,真的值得我不依不饶吗?
当即我找到了孩子,平静地跟他说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孩子也慢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一场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这样解决了。
后面,每次要吵架时,我都默默给自己三个提醒:
- 这次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争个对错。
- 这是个小问题,三年后再看简直不值一提。
- 放弃越多的“权力”,就能赢得孩子越多的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带娃出门,期望值不要太高
带娃出门前,我们应该都有个美好的幻想:
好不容易休个假,这次孩子一定要玩得尽兴,玩得值,能体验的项目尽量都体验一遍,要不然还不如待在家呢!
但是经过几次身心俱疲地探索与尝试,我开始悟出一个血的教训:我们可以强迫孩子做任何一件事,但是无法强迫孩子享受一件事。带娃出门,期望值不要太高。
出门前做好充分的攻略,出门后心里做好最坏的打算。有孩子在的场合,哪有一点状况都不出,顺顺利利的呢?
当我把期待值降低以后,发现每次跟孩子出门总能发现惊喜。
上次带孩子去云南,本想让孩子骑马,体验茶马古道。但很多孩子都怕马,骑马走山路哪里有躺在客栈吹空调舒服?
谁知孩子一听兴趣十足。当时我心里想:这孩子肯定是一时感兴趣,不知道古道有多辛苦,到时候临时不去了也是常有的事,我不能生气。
谁知孩子从上马背开始,一句怨言都没有,更没有闹情绪,哼哧哼哧被马儿驮着在古道行走,脚背被杂草划伤也不在意,眼睛炯炯有神地看着古道周遭,感受着千年前久远的故事……
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孩子长大了。
想起我小时候,上学前还需要放牛,放学了还需要劈柴生火煮饭,放假了也不闲着,上山采野菜、砍树,那时候日子虽然苦,但是却很快乐。
或许给孩子的束缚越少,孩子就越能体会到最纯真的快乐吧。
“性价比”心态作祟
行程不用安排太满,体验最为重要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出去旅游7天,简直比上班加班还要辛苦。回来还需要缓几天才能恢复正常生活。
其实这就是“性价比”心态出了问题:好不容易出门一趟,要放肆玩。
但是我们带孩子出门玩,不就是想让孩子开心,涨涨见识吗?
想起去年采访过的一位北大研究生的妈妈,她的孩子从小作文都是满分,问到有什么秘籍,她说除了让孩子阅读,她还喜欢带孩子去看名人纪念地、名山大川、有历史意义的城市。
每一次高质量的旅游,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低质量的旅游是把家庭的狂欢从居住地转移到旅游地,高质量的培养要求家长要耐心陪伴孩子,引导孩子观察、体验、记录生活。”
小学3年级期间,她带孩子去旅游广西的四个“重镇”(南宁、北海、桂林、柳州),在桂林旅游时,有一个参观茶道苑的活动,她也不着急行程安排,放手让孩子去观察别人是如何泡茶的。
孩子回家就写出了《会跳舞的茶》,他把茶艺师说的“一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五泡六泡也不差”写在了作文中,他还把茶水比喻成绿色的海底世界,茶叶像穿着绿裙子跳舞的小姑娘。
文章写得活灵活现,连老师都说他的作文与众不同。
其实这些素材都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与感悟。
试想当初这位妈妈觉得茶道苑的活动没意思,孩子刚看了两眼就拽孩子去其他景点,孩子还能写出这篇文章吗?
孩子没有体验与感受生活的时间,写不出好文章,也就更没有后来的“北大研究生”。
家庭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迹可循。
旅游也是一样的,体验深深根植孩子脑海中,才是最值得投资的部分。
以孩子为主,不过多干预
玩是孩子的事,陪才是我们的事
陪孩子出去玩,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她的女儿圆圆2岁时,有一次,她和一个亲戚带圆圆去天安门广场玩。
路过一个天桥时,圆圆不走台阶,非要走两侧固定栏杆那个小水泥台,本来一分钟就可以走过去的天桥,他们花了大概十分钟的时间。
当时亲戚急得不得了,觉得要迟到了。
尹建莉安慰她说:
“我们本来就是带孩子出来玩,为什么一定要把去天安门广场看作是有意义的,把过天桥看作是没意义的,孩子在哪里玩不是玩呢。
也许在圆圆眼里,天桥比广场还有趣得多。
玩,是孩子的事,陪,才是我们的事。“
这一点让我感触良多,想起平时凡事都着急上火的自己,突然觉得自己在育儿路上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正如《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所说的,养育孩子就好比带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 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
好吧!松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
莫非是我弄错了!
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带着孩子出去旅行,也是带着蜗牛去旅行,放慢步调,放平心态,我们反而能看见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