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明明孩子自己做错了事,大人只不过教训了几句,他不但不听,反倒向你发脾气?
为什么孩子会那么倔强,还和大人对着干?你是不是也很困惑?答案,也许就藏在你和孩子的关系里。
我们常常能看到孩子一起玩耍的场景,也一直看到孩子吵架或者出手打人的情况。
一般先动手的孩子家长都会立刻批评自己的孩子,却恰恰忘了,处在冲突中的孩子其实也并不好过。
打人的忐忑,被打的难过,孩子的情绪都在紧绷着,需要被安抚。
在情绪被疏解之前,他们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而大人跑上来就冰冷地告诉他:你错了,只能激化孩子的情绪,让他感到孤独。
还有些孩子犯了错后反倒表现得非常倔强,还会冲大人发脾气。
其实在发脾气的同时孩子也在传递着一个信息:爸爸妈妈,我不舒服,我需要你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很可惜,许多父母都没能看到孩子真实的需求。
就急于管教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反倒将问题复杂化,和孩子陷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中。
打破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先要摸清孩子的内心情绪,和孩子建立联结,再确认要不要纠错,如何纠错。
记得有一次坐火车,一个4、5岁的小男孩一直在车厢里叽叽喳喳的说话,要么就尖声惊叫。
他的妈妈忍无可忍就冲着孩子发脾气,不停地警告,但孩子依旧我行我素,跟妈妈各种对着干。
后来,孩子的奶奶把孩子叫过去,用很轻的声音安抚他,没多久孩子就安静下来,睡着了。
在男孩身上发生了什么?
在火车这种陌生的环境下,孩子会敏感、新奇且不适应。
他的行为举止确实需要被约束,但妈妈用同样情绪化的方式(发脾气、警告)很难让孩子学会理性。
反观外婆一点劲都没费,就轻易让孩子安静下来。
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看到了孩子的内在情绪张力,并给予轻声安抚,通过这个动作,外婆和孩子建立了真正的亲密联结。
这也说明了,孩子犯错大人怎么管教或者凶他,孩子可能都不会听你的。
因为他们更愿意去听一个和他关系亲密的人的话。那个人的倾听、理解和支持,让他感觉有力量。
如果你想和孩子建立这样的亲密联结,下面这些技巧也许能帮到你。
第一,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记得,乐乐小的时候有一阵特别倔。比如,明明字写错了,龙珠指出错来,她就是不肯承认错误,还情绪激动的吼人。
最后的结果就是,龙珠气的合上本子拍拍屁股走开了,乐乐独自气鼓鼓的站在原地。
还有一次,我出去聚餐,回到家就看到他们两个人正僵持着,乐乐眼泪大颗大颗的掉下来,直到她的情绪平复了,才主动把龙珠之前指出来的那些错误一一改正过来。
为什么孩子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因为孩子龙珠是个严谨、较真的人,总是盯着乐乐的错处,这让乐乐很不舒服,所以才会反抗,而她的反抗方式就是——故意错。向爸爸宣告: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
小孩子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学习并增长智慧的。
第二,先关注孩子,而不是错误本身
某次饭店里吃饭,一孩子手里端着水杯想要离开餐桌,结果没站稳把杯子摔坏了。
她的妈妈看到立马大声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当心人家把你扣在饭店里!”当时孩子就很大声的哭了起来,边哭边捶打妈妈。
孩子是在无理取闹吗?不,他在用愤怒排解内心的恐惧和脆弱。我犯错了,心里很怕,但在妈妈眼里,我还不如一只杯子重要。
孩子犯了错的当下,无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家长都该第一时间关注他是否受伤。
要让孩子知道,比起外在事物,你更在意的是孩子这个人。
当众犯错的处理方式也应如此。比如之前提到的,孩子惹了祸,犯了错,必须要立刻处理,作为家长可以先替他道歉,缓和局面。
然后,用你的爱给孩子安抚和温和引导,而不是当众让孩子丢脸。
当孩子犯错的那一刻,确实不太可爱,但也最需要你的爱。哪怕全世界都在指责孩子,起码还有你站在他身后。
第三,使用共情的态度和技巧
想象一下,当你开着车,而你的伴侣坐在副驾驶上。
你在某个路口拐错了,你的另一半说:“导航声音挺大的,你听到了怎么还拐错?”
我相信在当下,你会有吵架的冲动。但,如果你的另一半安慰式地拍拍你的手,然后简单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走,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这就是共情,孩子也需要。当他犯错了,你着急忙慌去纠错,他不仅听不见,还容易逆反。
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错,你能忍住不打骂他、教训他,而是看见并理解他的情绪。
哪怕孩子真的不讲理、大发脾气,你都能温柔笃定,帮助孩子摆脱那些黑暗的感受,就能给孩子带去战胜困境的勇气和力量。
当然,除了共情的态度,还需要共情的技巧。
下面这个句式非常实用:
我看见(客观描述孩子的言行造成的局面);
我感到(害怕/担心/震惊/不舒服……等具体感受);
我认为(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自己的建议等)。
这个表达方式能帮助家长们更靠近孩子的心,没有斥责、没有辱骂,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更理性地去考虑问题,进而主动调整自己的偏差行为。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请把它看成是一个机会,而不是麻烦;请把它当做一个求助信号,而不是一个攻击。
只要你回应的恰当,孩子不仅能从错误中学到宝贵的教训,还将从你这里接收到重要的价值观和信念。
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确认:我是被理解和尊重的,爸爸妈妈跟我在一起。
不需用力的“管”和“教”,孩子自会心甘情愿,与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