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跟我说:今天孩子连着打游戏已经4个小时了,我提醒他歇一会儿眼睛,起来活动一下,躺着太久了伤害腰椎和颈椎,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们下午看一会儿书吧。
结果孩子突然大喊:你能不能把嘴闭上!再说考试和学校,你信不信我死给你看!
妈妈吓得顿时不敢说话了。整个人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好不容易积蓄的力量鼓起勇气跟孩子说句话,就这样被怼回来了,竟然还以死威胁。
我其实蛮心疼这位妈妈,我更知道,有很多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很多父母都不理解,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父母过于注重讲道理,却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比如小时候看到孩子写作业拖延,就跟孩子讲,要快一点写,写完再看电视,拖拖拉拉的是不自律的行为。
刚开始还有耐心,等到说了几遍孩子还不听,那父母可能就忍不住了,开始指责孩子一点都不自律。
比如孩子考试粗心做错题没考好,父母习惯地说:你怎么这么粗心,丢了这么多分,不能仔细看认真一点吗?
比如孩子玩手机,父母会说:你少玩会儿手机,这样下去学习怎么办,手机对大脑和身体都不好,再看手机就近视了。再继续沉迷手机,还怎么考大学,将来怎么能有出息?
父母的话,是正确的,没有错。但是孩子为什么不听呢?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标签效应”,别人的评价或者看法就像自己贴标签一样,时间久了会很容易做出与标签相符的行为。
父母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才提醒写作业,提醒自律,提醒仔细,提醒孩子要有出息,但用的全都是否定的标签,你拖延,你不自律,你不认真,你沉迷手机没出息……
长此以往,父母一直这样说,这些标签就彻底贴在孩子身上了。
而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呢?
我就举一个考试没考好的例子。孩子成绩不理想,首先他自己一定是会不高兴的,不会兴高采烈的回家跟父母分享一张坏成绩单。
这时候父母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先看到孩子的情绪,说:妈妈(爸爸)看你很沮丧的样子呢,是不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自己觉得很难受啊?
当这句话说完之后,孩子的情绪就立马被接纳了,他也会感觉到,父母重视他的情绪感受胜过成绩。
有了这一步跟孩子确认他的情绪之后,再和孩子聊成绩聊考试的问题,一起看到失误,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单纯地指出孩子的错误。
为什么很多孩子会质问父母:你们只爱那个好成绩的孩子,根本不是爱我!
当你忽略孩子的情绪,直接开始讲考试成绩、讲孩子的错误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更糟糕,会觉得自己考不好你们讨厌他了,这是对他内在力量和自信的极大消耗。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绝大多数孩子跟父母走到无法沟通的地步,都是缺少了中间这个情绪接纳的部分,直接就批评或者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孩子在你面前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的。
而时间越久,孩子越觉得自己糟糕,他就会越来越躺平、自暴自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