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这句触动人心的话,出自近期的热播剧《我的阿勒泰》。
这部剧讲述了以作家李娟为原型的主人公李文秀,去大城市追求文学梦,碰壁后回到草原与妈妈相依为命的故事。
看完剧之后,我感触颇深的就是马伊琍饰演的妈妈张凤侠。
丈夫去世,她独自一人带着年迈生病的婆婆和女儿李文秀,在草原上开了一家小卖部。
虽然外表邋遢,说话粗糙,对女儿也粗枝大叶,大事小事不过问。
但就是这么一个乍一看不太靠谱的妈妈,实际上最懂教育。
尽管生活艰难,但她依然活得很飒。她不仅自己活得很通透,也从不卷女儿。
家庭教育是一种无痕的教育, 能不动声色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变得更有力量。
作为一个妈妈,从张凤侠的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教育智慧,发现要想把孩子养好,就得守好这3条界限。
不扫兴,给足情绪价值
十九岁的女孩李文秀,高中未毕业,在乌鲁木齐打工被辞退,内心很受挫,只好回家投靠妈妈。
刚回家时,她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便自告奋勇地去帮妈妈要账。
张凤侠明知道结果会失败,但她没有阻止,而是让女儿去经历。在女儿要账不顺利时,她也没有打击。
李文秀历经辛苦,终于讨回了一匹骆驼。她陷入自我怀疑时说:“你看,我虽然笨手笨脚,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
“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不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
看看草原上的树和草,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们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自由自在的。”
张凤侠短短几句接地气的话,打消了女儿的自我怀疑,也让我看到张凤侠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可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却截然相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会给孩子泼冷水。
江西一个14岁的女孩,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自己下厨做了四菜一汤。
当她兴冲冲叫妈妈来吃饭时,却换来妈妈的责备,你中午做这么多菜,我们两个人吃得完吗?
有人说:每一个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都绝望过10000次。
这位妈妈可曾想过她的扫兴,会浇灭孩子的热情,会让亲子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疏远?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成为一个“扫兴的父母”,给到孩子更好的滋养?
不妨学学张凤侠,当女儿陷入自我怀疑时,她没有指责,而是提供情绪的共鸣和抚慰。
她用几句简单朴素的语言让女儿明白:
外界的眼光并不能决定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人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成长。
武志红曾说:“好的父母会成为孩子的容器。当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认可孩子,当孩子遇到挫败时支持孩子,让孩子的情绪、活力和攻击性在父母的关系中流动。”
而张凤侠正是做到了这些,给足了女儿情绪价值,女儿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心理能量,在困顿中才有前行的底气。
即使生活再难,也依然能坚持初心,认真记录生活的细节。
不越界,给足孩子幸福感
张凤侠对女儿李文秀的“粗养”方式让很多人羡慕。
李文秀想去外面打工,妈妈就随她去。
李文秀热爱写作,而妈妈并没有让女儿去赚钱谋生,而是支持女儿去追求看上去虚无缥缈的作家梦。
李文秀和巴太谈恋爱,妈妈也从不干涉。
张凤侠进退有度,能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母爱,这样的“梦中情妈”,怎能让人不爱。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家长改高考志愿是什么体验?
有个高赞回答直戳人心:
美院被父母改成了双非一本,接到通知书的那刻,我觉得这辈子都毁了。
直到现在,我听到美院都忍不住会哭,我恨父母剥夺了我的选择权 。
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侵入了亲子关系的边界,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没有选择权的孩子,就像是提线的木偶,被抽走了灵魂,未来人生也很难幸福。
诚然,呵护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做决定的是父母,承担责任的却是孩子。
而张凤侠呢,她深谙这个道理,她没有事无巨细地干涉女儿的生活和感情,她敢于放手让女儿试错。
妈妈的放手,让李文秀有更多的空间去探索。
孩子的人生是一个完整的历程,有她该经历的。
有界限感的父母,懂得把手放开,让孩子走自己人生的路。
教育的精髓在于这两个字:守望。
懂得守望的父母,在合理范围内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能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内在动力,更容易走向幸福。
爱是滋养,不是羁绊。
唯有放手,退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去体验自己的人生,扛下自己的责任,孩子的人生才会更加欢喜。
不内耗,给足孩子安全感
很多网友都评论张凤侠说:仿佛沙漠里的一股清流,治愈了无数人的精神内耗。
深以为然。
因为剧中的张凤侠,就是一个另类妈妈,她从不在琐事上内耗。
当李文秀去网吧上网投稿,把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留在大街上弄丢了。
张凤侠知道后,她心里虽然非常着急,但是她并没有责备女儿,而是安慰女儿:奶奶年纪大,走不了多远,她把奶奶丢了很多次,丢了再找回来不就好了。
她风轻云淡的态度让女儿瞬间也平静下来了,和妈妈一起找到了奶奶。
守寡多年的张凤侠,再次遇到爱情,尽管她全心付出,可还是被渣男欺骗,拐走了她的所有货物。
她没有哭,也没有闹,反而很平静地说:“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有什么了不起?大不了再找一个嘛。”
张凤侠一点都不内耗,她拿得起,放得下,在她眼里,除了生死都不是大事。
然而,很多父母却因为一些小事,不断内耗孩子,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微博上刷到一个话题: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最让人痛苦?
有个回答直击人心,容错率太低的家庭。
容错率很低的家庭,会因为很小的过错,在家中吵翻天。
在容错率低的价值氛围里,焦虑的父母,会让孩子跌入内耗的漩涡,极度缺乏安全感。
反观张凤侠呢,她不管是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是感情问题,丝毫不拖泥带水。
即使再大的坎,她也能闪亮地去过;即使再糟糕的经历,她也不会挂在心头。
孩子是吸收父母情绪长大的,只有父母的情绪松弛下来,不再内耗,家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温暖放松的港湾。
孩子被接纳,内心才会充满安全感,安心地做自己。
在教育内卷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焦虑的父母裹挟着前进,孩子承受的压力是难以估量的。
张凤侠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范本。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心,她懂得给自己减压,让自己远离情绪的内耗。
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拼的是耐力。
- 父母放下焦虑,用平稳的心态拒绝内卷,用长远的目光陪伴孩子成长,才能成就身心健康的孩子;
- 父母放下焦虑,孩子才能轻装上阵,被满满的安全感包裹,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助力;
- 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成长得慢一点,孩子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稳。
为人父母后,我们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成为好父母呢?
正如心理学家曾奇峰所说:
“孩子成长没有什么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父母教育的底色,决定孩子的未来。
有智慧的父母,不是给孩子制造焦虑,而是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
点亮「赞」,愿每位父母都能守好这3条底线:不扫兴,不越界,不内耗。
给孩子提供一个松弛的环境,孩子才能向着阳光,扎根深处,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