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青春期会迷茫,会说青春期叛逆 ,会说青春期是各种问题高发的“多事之秋”,青春期如同猛兽凶禽般困扰这家长。
如果再遇上点家庭变故,父母婚姻破裂,家庭教育错施,那这青春期的孩子只怕就是家里的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爆发。
十四岁是人格转折的关键期,又是青春期中最为紧要的中期阶段。越来越多的初中孩子,呈现出高于高中阶段的冲击,对抗,纠结,矛盾的情绪状态。
用现在很流行的说法,初中孩子比高中孩子都卷,卷学习,卷成绩,卷人际,卷教育。最不稳定的人格形成期阶段,所有的道理,说教,教训,对抗都可能成为孩子陷入困境的导火索。
就像今天一个初三的孩子,调考失利,孩子心里产生巨大落差,看似突然发生的学习下降,背后却包含着孩子的苦闷烦忧。
初二开始成绩起伏不定,尽管孩子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似乎也找不到重新回升和提高的迹象。
看着妈妈日益焦虑,愤怒,着急的表情,孩子心如刀绞,为了让妈妈开心。他开始运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维持提升考试成绩。而内心里背负着自己很糟糕,开始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可是,当要面对省级大考时,他曾经运用过的方式无法实施,于是巨大的成绩差距忽然而至 ,将他打击到完全窒息。
因为害怕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害怕对他的看法有所改观,更害怕的是回到家里,妈妈无助的叹息和对考试不好这件事的失望和伤心。
曾经妈妈力排众(爸爸,爷爷奶奶)议,从一年级就开始给他各种补习。即使因为各种补习需要很多的学费妈妈也在所不惜。
后来婚姻因为分歧走到分裂,孩子在经历了家庭不睦,父母争吵的动荡之后跟着妈妈离开爸爸。
当初家庭发生的所有对立,所有拉扯,所有冲突孩子都作为家庭的一员全单接受,并且在妈妈跟爸爸分开后承担了父亲的角色。
这个角色里有妈妈把他当做朋友一样的所有情感交流。家长或许并不明白,所谓亲子之间朋友的身份,更多的家长可以脱离权威者的身份给予孩子尊重和信任。而不是对孩子无话不谈的传递自己情感的悲苦和错失。
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正处在发育中,很多认知和人格正处在形成中,过多成年人世界里的纠葛和悲苦,他们还没有完善的认知去理解和平衡。
所以,家长毫无顾忌地跟孩子谈自己的伤,把孩子当做“朋友”去投射自己的愤怒和埋怨,只会让孩子感觉不知所措。
作为父母双方的孩子,他无法站队,无论他站在哪一边,都是在跟另一个自己对抗。这只会让他感觉很孤单,很无助。
就像很多孩子表达的那样:我不想呆在家里,因为她(家长)说的任何话都会让我难过,那种环境让我窒息。我会感觉自己像一座孤岛,很孤单。
家长所谓的朋友,有时候只是把孩子当朋友一样的倾泻,可在对孩子实施管控时,又会站在权威者的角度上要求和指责。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累了,请给他可以缓解和释放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跟孩子讲大道理,更不要教训他做得不好的地方,还不要唠唠叨叨对他讲个没完。
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发现孩子开始怼你了,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做一个完全接纳的父母,包容孩子的一切冲突和怨气。
只是给予关注和接纳,当你开始专注于自己的提升,等于给了孩子可以放松,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的时间。
就像董宇辉讲自己的青春期,他总是会跟妈妈争吵,直到腿受伤骨折,喝了一个暑期妈妈牌排骨汤,不管他怎么挑剔妈妈,妈妈也是给予他关爱和包容。
终于,他最叛逆的时期伴着妈妈的排骨汤逐渐融化。所以家长们记住了,青春期孩子就是会对抗,就是喜欢怼,明白,知道,听着就好。
孩子是在对抗父母的状态中逐渐确立自我的。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