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习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充当“驾驶员”的角色。殊不知,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掌舵者。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既不过度干涉,也不完全放任。并不是凡事包办就对孩子好,也并不是事无巨细就对孩子成长有利。成功的父母,一般在这三件事上少管孩子,甚至是不管。
0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插手
父母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通过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可以帮他们建立自信。鼓励孩子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事,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只要是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事情,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尽快独立。上幼儿园前学会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上小学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会自己整理书桌、床铺、保持房间整洁。孩子能独立完成作业,自己规划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
02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不急管
哈佛校长曾说过:只有一个办法能真正训练一个人,就是让他去动脑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当孩子问到什么,父母立即给出答案,没有引导孩子对未知的探索,不通过接触、观察等方式了解事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孩子面临一些小的挫折和失败时,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比如玩具坏了,可以鼓励他们去组装、修理,需要动脑子,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朋友发生了小争执,鼓励孩子多去思考,是否可以从不同角度,寻找不同方案去解决问题,父母不急于插手去管。
其实,能让孩子成长的并不是父母急于给出的答案,而是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03孩子自己犯的错误,自己负责
教育孩子就像打太极,既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还要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出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上学迟到、作业没写完,被老师批评,甚至叫家长。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难过。别忙着给孩子找理由,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清楚正确的行为,避免下次再犯错。
那些优秀的孩子,父母都是对孩子有要求的。从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要求严格一些,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作业,不偷懒。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培养孩子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优秀,其实是一种习惯。
最后,我想说,在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里,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适当放手,信任孩子,有些事情孩子可以自己做主。随着孩子的年龄慢慢长大,父母也要成长,能在孩子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上,给出一些思路、想法、感受和建议,体现作为父母的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