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家里有躺平休学的娃,爸爸妈妈怎样放松自己?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孩子不上学,父母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对后果的不能预期,也就是说失去掌控感的感觉,才是导致我们焦虑的原因。

这辈子我们无处不在寻找掌控的感觉。

做计划、列条目、分轻重,具体化、形象化都是为了使我们对事情、对人生拥有更多的确定性,获得掌控感。

打个比方:

当我们生病,比如就一个普通感冒,我们多半不会焦虑,因为别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都告诉我们,3-5天就能好、吃药就能好、有可以针对的药。

这些都是确定的。

但如果这个疾病,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又时时困扰,前景不明,就大不一样了。

和孩子们休学、抑郁一样,我们既没有很多先例经验,不知道它能否被治愈…

至于恢复的具体时间、吃药能不能好、有没有特效的方法,我们都是不确定的。

这里头可谓迷雾重重,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不焦虑才怪呢。

我的网络咨询结束之后,一般都是有3天陪伴期的。

这个时间,往往用来解答咨询结束之后的一些遗留问题和生活指导(时间是零散和不固定的,根据我的作息安排)。

前段时间有位来访者妈妈,咨询结束之后平静下来了,也决心好好跟孩子“一战”

——用自己的耐心和爱来融化孩子,过好自己的生活,再处理孩子的问题。

结果没过几个小时,这位妈妈就给我留言说:

“老师,我还是很焦虑,我要不要做点什么,说点什么?”

第二天又留言:

“老师,我和先生都很焦虑,有一种这辈子都完了的感觉。我到底该怎么办?”

我非常理解她的感受,也很显然,这位妈妈根本没有安静下来。

咨询时的片刻宁静解决不了她内在的恐惧和紧张。

一个常年与焦虑相伴的人,她的焦虑和紧张,实际上并非来自于孩子,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

孩子休学的事情,不过是强化了这种焦虑感而已。

而,我们孩子的厌学休学,很有可能是被这份从小到大的焦虑给浇灌出来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总说,孩子厌学休学了,爸爸妈妈首先要安放好自己的情绪,过好自己的生活。

内心焦虑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时间,更需要刻意练习,以及决心和信心。

那么,日常我们要怎么慢慢地让自己放松下来呢?

真正的放松,不是刷手机、不是看剧,也不是社交和旅游,而是,放空大脑。

B站有位UP的话我很喜欢,他说真正的放松有3个指标:

第一,身体上的相对静止,思维上的相对集中。

所谓相对,就是与平时相比慢下来,或者干脆不动。

瑜伽、太极、正念冥想这些都可以,但坚持的人却不多。

如果以上做不到,更简单的做法是,放点轻音乐,静坐,随着音乐让自己的意念流转,也可以身体舞动。

我就经常这样干,也会建议孩子们这样干。

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

第二,对自己周围的环境产生深度觉察。

这是一种…忘我的感觉。

据说,春上村树就很喜欢熨衣服,因为那令他很放松。

他说那一刻,他会去感受双手、熨斗和衣服之间的接触和摩擦,身体和大脑会达到一种身心合一的感觉。

我今天打羽毛球时,就有那么一刻:

我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球上,眼睛紧紧盯着球飞动的位置,手很自觉地跟着眼睛去迎接,身体其他部位也会自动配合。

那一刻,什么杂念都没有,什么烦心事都不会去想,特别轻松。

这就是对周围环境的深度觉察。

第三,完成之后情绪平稳。

感到什么都没问题,一切都很好。

所以,务必每天给自己留一点个人时间(孩子们也可以这样操作)。发呆也好。

曾经,为了让女儿课间不要做作业的时候就说过:

“课间一定要出去转转,不要趴着写作业。

我们可以这样去想象人的大脑,一节课下来,大脑的零部件都在高速运转。就像夜晚高速镜头下的城市灯光,互相交错,混乱不堪。

一天结束,人们都回家休息了,各种灯都关闭了。所有的部分都各找各妈,回归原位,次日才能重新出发。

课间休息也是如此,给你大脑的零部件归零的时间,才有可能更好的上路。”

所有的好创意、好点子都是在发呆的时候产生的。

请一定要给自己和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间,每天。

有了那个空间,一切都会不一样。

相信我,也相信你的身体。

当然,如果能通过寻找专业的心理援助,时时梳理、倾诉自然更好。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家里有躺平休学的娃,爸爸妈妈怎样放松自己?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