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柏拉图曾说:
“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决定他后来往哪走。”
人都是这样,小时候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大,长大后就会走上什么样的路。
父母前半生在教育的土壤里种下什么因,后半生就会在孩子身上结出什么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每棵大树的生长,都要依靠阳光和水分的营养;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人民日报推荐的这9条家庭教育观,值得所有父母一读再读。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开学第一课》中,董卿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赚钱,不去管教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抵不过他败家一年。”
父母常常以为,只要让孩子“吃喝不愁、衣食无忧”,学校有老师教导,自己在教育上放纵一点没有关系。
殊不知,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后果,需要未来几十年慢慢弥补。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里,导演花了60余年跟拍14个孩子,从童年到老年,每隔七年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轨迹。
通过记录发现,那些从小缺乏父母关爱、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都变得不相信世界、失去梦想,生活一片迷茫;
而那些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长大,成年后普遍拥有远大的理想和不凡的见识,最终都能幸福过完一生。
有句话说的很对: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当“甩手掌柜”的人,多年后都在费尽心思去填补曾经留下的漏洞。
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缺席的父母,往往最后都会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
各位家长,请不要在该管孩子的时候放开手,孩子成长最关键的阶段只有短短几年。
一旦错过,再无机会重来。
千万别让一时的大意,成为终生的遗憾。
拒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经常挨打的孩子的智商平均数,比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智商平均数低20%。
而这些,正是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伤害之一。
之前听朋友讲过她的亲身经历:自她记事以来,就生活在家暴的阴影之下。
最开始,她看到的只是父母剧烈争吵,到后来,只要一言不合,父亲就会对母亲大打出手。
直到有一年,父亲突然失业,没了收入来源,每天都借酒消愁,喝到烂醉才回家。
每当喝醉的时候,父亲都会对她们母女俩拳打脚踢,有时候甚至打到头破血流,他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上大学后,她特意选择了很远的城市,本以为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痛苦终会淡忘。
但不经意打翻的杯子,掉在地上的啤酒瓶等等,所有突然发出的响动,都会触发那根“疼痛的神经”,让她惊出一身冷汗。
童年的阴影一直伴随至今,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敢靠近异性,恐惧婚姻,害怕与人接触。
见过太多因为家暴毁掉一生的人,除了身体的伤痛,更难以抹去的是心灵的伤痕。
除了行为上的暴力倾向,还有语言上的句句诛心,每一桩、每一件都足以彻底击垮一个人。
无论什么形式的暴力,都是在给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层阴霾。
永远记得,家庭教育的底线,就是从拒绝暴力开始。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
心理学家李玫瑾在研究了上千例罪案后,得出一个结论: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
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都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深以为然。孩子的三观,是在父母的一步步引导下形成的。
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中,16岁茉莉的结局让人为之心痛,细看来,悲剧其实有迹可循。
当茉莉考试拿第一时,妈妈只会告诉她:“你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啊。”
她做错一件小事,妈妈就会大发雷霆:“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
她和同学闹矛盾,妈妈只会不停斥责:“哭?你还好意思哭?”
一根根稻草压在茉莉身上,久而久之压垮了她的希望,也摧毁了她的生命,绝望之下,她选择了跳楼自杀。
或许很多父母不明白,不过是一件小事、一句批评而已,何至于此。
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父母的打压和否定,只会让孩子的世界慢慢崩塌。
孩子犯错时,不要只顾着责备,要教会他认识问题的根本。
教育孩子时,不要总是翻旧账,更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真正的教育,应该像和风细雨一样舒适,而不是狂风暴雨般的伤害。
给与孩子选择的权利
诗人纪伯伦有首诗发人深省: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的就是:子女先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你的孩子。
幼年时,尽管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但他们有选择的权利,父母只需要正确引导即可。
成年后,孩子逐渐会拥有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也会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更应该给予他们选择生活的权利。
别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干扰孩子的人生。
更没有必要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好,打乱孩子的生活节奏。
尊重孩子的选择,陪他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方式。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有人说,教育路上,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因为赚再多的钱,都弥补不了孩子心灵上缺失的那一部分。
物质带来的是生活上的富足,但缺少陪伴和沟通的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将是思想和精神上的匮乏。
《三十而已》热播时,有网友表示,并不羡慕顾佳的豪宅,却很羡慕卖早餐一家三口的小幸福。
他们的条件似乎并不富裕,丈夫每天忙忙碌碌送快递,妻子起早贪黑卖葱油饼,但一家人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
“灯火阑珊时分,回家的路上,丈夫的心安静,妻子的脸欢喜,孩子的手里攥着光,这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样子。”
所谓富养孩子,最高明的方式,不是物质上的提升,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内心获得充实。
与其送给孩子昂贵的礼物,不如在闲暇时间,静静坐下来,认真听一听他的内心世界。
家长一定要明白,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无数财富,高质量的守护胜过所有物质。
性格决定孩子的命运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讲过一件小事:
在他小时候,村子里经常有人嘲笑他,只因他相貌丑陋。
学校里还有一些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动手打他。
由于时常被欺凌,他回家大声痛哭,母亲得知事情原委后,告诉他:
“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也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
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很多年后,莫言去了城市,依然有人因此嘲笑他,每当此时,他都能想起母亲的话,于是便能心平气和的应对,再也没有惧怕过流言蜚语。
父母的引导,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命运。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性格和三观的养成,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
你在上面书写积极、乐观,便会收获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
你在上面书写善良、厚道,便会收获一个善良无私的孩子;
你在上面书写暴力、蛮横,便会收获一个残暴作恶的孩子。
一个家庭里,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
大意是说,在一批学生中抽取十个人,然后告诉他们是学校里最有发展前途的人。
几个月后,再来学校调查时发现,这十名学生不仅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变得更加自信乐观了。
由此可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多多夸奖他,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极大。
经常对孩子说这3句话,也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1. 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最棒的。
2. 无论成功或者失败,只要努力过,你就是最优秀的。
3. 因为有你,我很骄傲。
言传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
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父母做好自己,孩子自然不会出错。
不久前,湖北一位父亲的教育方式引发全网热议。
11岁的女儿正处于叛逆期不愿意读书,于是父亲就在烈日当头时,带她去河里挖藕。
这位父亲表示,想让女儿体验下日常劳作,从而明白: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4个小时的劳作,孩子脸上晒脱皮了,父亲寸步不离陪在身边,虽然很心疼,但他更想让孩子收获读书的重要性。
最后,女孩改变了原来的想法,选择回学校好好读书。
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更快的学会人生的路该如何走。
教育的难,在方法;教育的根,在父母。
不要让孩子替你实现梦想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做好那盏明灯就好,剩下的,应该交给孩子自己完成。
就像刘瑜在给女儿的信中所说:
“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如果你想从政,妈妈也一定支持。”
孩子终有长大的那一天,给他最好的爱,就是让他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替你实现梦想的工具,不要随意插手孩子的人生。
该呵护的时候精心呵护,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才能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很认同一个观点:
“教育是一场渡人渡己的修行,
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趁着孩子还小,掌握好这9个家庭教育观,尽力做好为人父母的责任。
教育路上不偷懒,遗憾就会少一些。
把孩子教育好,就是你后半生最好的投资。
愿你在这9个家庭教育观中,发现不足,找到问题,修正自己,做个好父母,拥有一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