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大上了初一之后,进入青春期变化蛮大的。
第一个变化来自于对外在的重视,开始关注外貌衣服鞋子了。
尤其是对鞋的要求,我给他买了一双品牌鞋,人家试都没试,发出嫌弃的声音:“这是什么眼光啊,这鞋能穿吗?”
我默念:“你不穿,留着妈妈穿吧。”
周六专门去了卖鞋的商场,逛了一天都没相中一双鞋,不是颜色不行,就是鞋带不行,要不就是款式不行,非要寻找某品牌的特殊款式按钮鞋。
我太累了,我说咱不看价格,只要喜欢,咱们立马买。白了我一眼,“你以为价格贵就能有好款式吗?”好吧,周日又到了几个商场,逛了一天,总算买上了。
02
第二个变化:特别在意同学的看法和评价。
以前我还沾沾自喜,生大女儿之前我就学了5年心理学,从出生的陪伴到小学经历各种事情。我一度认为孩子有稳定强大的内核。
小学的时候,剪什么发型,她都不在乎,反而安慰我,妈妈放心剪,不用担心。
初中之后,那天让我剪头发,她自己说有种预感,肯定要剪坏,我说咱周末去理发店行吗?她说不去,非要让我剪。
刘海稍微剪短了一点,这下埋怨大哭:“我怎么见人呀,同学怎么看我,你也不考虑我的感受。让你剪一点,你剪了这么多。”
生气导致晚饭也吃不下。我抱着她:“妈妈没考虑你的感受了,对不起,妈妈剪坏了,你可能会被同学嘲笑,下次妈妈再也不给你剪了。”
等情绪平复了,小眼珠子一转,小手一伸:“妈妈,这个理发钱省下了,是不是?”
我立马会意:“省下的钱给你,再补偿精神损失,一共88,行了吧。”
娘俩开始勾肩搭背了。她开始琢磨,班级那些同学会对头发评头论足。
我说你可以模仿同学的评价惊讶,甚至嘲笑,她们可能会说哪些话,娘俩扮演了同学的各种评价。
有了提前各种预演,心理有预期,第二天上学没啥担心了。
03
这个真相要知道:孩子到了青春期,更多的来自于同伴同学的影响。这就是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父母前期陪伴很重要,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段旅程,到了青春期,父母要下车,同龄孩子才是孩子这段的陪伴者。
孩子甚至不在意老师的管教,但是同龄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就会影响孩子。
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到了青春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孩子会不屑一顾,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以前听话的孩子可能消失了。
为什么孟母要搬迁?孟母在家里不教育孟子吗?我想孟母比任何母亲都努力。孟母也能够给孩子陪伴与教育。
但是放到一个环境当中,一个集体当中,孩子很快就会被同化。所以这也是孟母要搬迁的原因,母亲的力量已经小于环境的力量。
作为母亲,曾经孩子用崇拜的眼神,天天问这,问那的,我也满足了自恋。
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总能让孩子悄无声息地认可我的观点。
而现在孩子挂在嘴边的是:“你不懂,和你说了也没用。你们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
是的,我不懂,我成为你的粉丝,总行了吧。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咱们陪孩子这段旅程要变化了,下孩子的车吧,让同学上车。咱们闭嘴,搞后勤,提供吃喝,还要被白眼,招嫌弃。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定时炸弹,狂风暴雨,别怕,咱们在心里建个船,让孩子乘风破浪,咱船不倒,这就是心理学的容器。
容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各种发作,各种暴脾气,这就是父母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