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里成长,比跑赢别人更重要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在这个网络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渐渐被大众看见。这些事迹都在说明后浪的强大,与祖国的未来可期。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优秀的年轻人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激发其他孩子积极进取的动力,值得我们带领孩子去了解。

但众多少年有成的事迹,或许也会一定程度上带来焦虑,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事情的另一面。

01

这个时代,

我们患上了「少年有成」狂热症

无论是媒体、学校还是社会,都很推崇少年成才的例子。当然,赞美和鼓励这些少年的成绩也并没有什么错,所有类型的成就都值得大众的肯定和称赞。

但过度吹捧少年的成就、考试分数、光鲜的工作这种风气之下,似乎我们自己或孩子没能在高考中出类拔萃、进入顶尖名校,或在高大上的企业找到第一份工作,就多少有些失败,注定要在后半生中接受陪跑的命运。

这种氛围带来了焦虑,家长们愿意用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能走在别人前面,提前展现超水平的智慧或才能。

培训机构抓住这些心理,也纷纷开始推波助澜。

中国的各种早培机构遍地开花,不仅如此,进入有名的机构还需经过海选。

此前,3月央视曝光了两份学龄前儿童的简历。其中一名可以完成百以内数字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就读某机构奥数最高班型创新班,还通过了英语剑桥KET考试,认识2000个汉字,即便如此也没能通过海选。

而另一名水平相当的孩子通过了海选,原因是在中科院智商测试中,得到145的高分。

这份报道也让中科院心理所智商测试名额被一抢而空。还有家长会带着孩子反复参加测试,直到获得高分。

据心理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3到7月都是旺季,好多家长会提前两三个月预约。

因为这段期间是幼升小、小升初的「窗口期」,很多孩子的简历上就等着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美国也是如此。亚特拉大国际学校推出了针对3岁孩童的「全沉浸式第二语言课程」。纽约哥伦比亚文法学校,让三四岁的孩童在3个图书馆、6个音乐室、7个美术工作室之间来回奔波。

这些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孩子的未来做铺垫,将他们送进名牌大学」。

02

天才少年,

人生经历并非一帆风顺

然而,少年成才就能保证此后的人生一帆风顺,奠定成功的基础了吗?

由于两名创始人都是毕业于斯坦福的高材生,在SAT测试中获得了极高的成绩,谷歌一度迷信过少年成才的优势。

在创业前两年,谷歌聘用过许多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神童,却导致有分析头脑的人太多,具有艺术感和常识的员工太少,最终谷歌主页设计出现了代价高昂的错误。

谷歌也终于认识到,拥有很高的SAT分数和名校学历,也并不足以预测一名员工的职业成就。

此外,过于拔苗助长,也会将原本的天才毁掉。

1978年,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少年班,期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更早更好地培养出具有潜力的优秀人物。

其中,第一批入选的学生中,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很快便成为家喻户晓的神童。

然而几十年后,宁铂出家、谢彦波在普林斯顿与导师关系闹僵,干政患上精神疾病。

当然也有很多其他校友在企业界、科教界、学术界和金融界获得了不错的发展,但这个比例如何,是否与他们超常的智商有关还有待商榷。

同样地,美国在一战结束后,也曾举国挑选出1200名高智商儿童,旨在培养一批人才储备。

最后,其中表现最优越的800人,基本没有成为科学家,按世俗定义获得成功的400人,共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坚毅的品质和良好人格特征。

此外根据统计,在真正的高智商人群中,精神病患者(患严重精神疾病)的比例高达4.2%,是普通智商人群的数十倍。

真正的超常儿童往往还面临着与同龄人格格不入,在学校受到霸凌,患抑郁等问题。

0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不要过早帮孩子规划不合适的道路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长相甜美的林妙可因一首《歌唱祖国》获得了大众的关注。

此后,由母亲牵线搭桥,林妙可不断出现在奇怪的场合里登台演出,穿着不合年龄的衣服,出现在酒吧的T台上,电视里与37岁大叔演情侣……

许多艺术家暗示过林妙可的母亲,孩子还是应该回归校园,过正常孩子的生活。但母亲以「女儿热爱表演,参加活动很高兴」为由,婉拒了这些建议。

而另一端,事后爆出来,因为当时在换牙而作为声替的女孩杨沛宜,也引来多个广告邀约找上门来。

但杨沛宜的父亲推掉了所有的邀请,他觉得既然女儿以后不想进影视圈,拍戏就显得耽误时间。

因为年幼时杨沛宜曾说过,想过的生活就是「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像平常人一样。」

同时,他为女儿筛选出一些香港同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公益晚会等更高级的活动去参加,让爱唱歌的女儿开拓视野,丰富精神世界。

13岁时,杨沛宜凭借自己的嗓音进入杨鸿年合唱团,世界十大童音合唱团唯一一个非北美地区的合唱团,中考时又进入人大附中实验班。

2017年,林妙可艺考接连失利,此时杨沛宜正在参加美国学术十项全能中国赛,并最终成功晋级赴美参加决赛。

《人物》记者曾经也想采访杨沛宜,却被她的父亲坚定地拒绝了,记者抱着侥幸心理问到,杨沛宜现在对什么感兴趣,将来完全不考虑往音乐等方面发展吗?

当时她的父亲回答,他当然觉得女儿未来拥有无数的可能性,但现在她需要过她15岁的暑假。

而进入大学的林妙可,才开始渐渐恢复这个年龄该有的样子。在一则采访中,被问到上大学有什么自己想做的事情,她说最先想到的是可以自己选穿什么样的衣服。

卢梭曾经说过:「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成人之前,孩子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04

写在最后

新兴研究表明,大脑额叶的处理中心——前额皮质完全发育成熟通常发生在人的20多岁甚至更晚的时候。科学家对大脑发育的纵向研究也发现,很多孩子的大脑至少要到25岁才会完全成熟。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要求我们持续地重塑个人和职业发展路径。

有些人比较幸运,他们的技能在上学时就被人发现,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潜力可能要更久之后才会被挖掘,得到承认或者鼓励。

00后运动员可能因对商场的射击游戏百玩不腻,而被发现射击天赋;由于小时候精力旺盛喜欢在床上跳来跳去,而被送去学习跳水,因此很早就获得了体育赛场上的荣誉,这很好。

科学家屠呦呦,37岁才开始研究疟疾药物。中间历经数百次失败,长达4年毫无进展。直到48年后,她才在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85岁时才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也很好。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按照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来培养、挖掘、鼓励、陪伴,最终会在不同的时间点迎来那个厚积薄发的结果。

播种和收获永远不会在同一个季节里,养育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需要耐得住中间的寂寞,经得起不时的诱惑,扛得住暂时的打击,一如既往。

在收获的季节来临前,我们要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帮孩子发展他的各项能力,观察他们的优势和兴趣,做孩子成长的脚手架就好。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里成长,比跑赢别人更重要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