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切断的是亲子链接
前几天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突然听见一阵哭闹声,看情形大约是一个小男孩十分想要一个汽车玩具,但妈妈不给买。
刚开始妈妈还挺有耐心,耐着性子跟小男孩讲道理:
“家里有那么多小车了,咱们不能再买了。”
“你看这个车这么小,而且我觉得它一点儿也不好看。”
但看着小男孩坚持抱着玩具不撒手,这个妈妈开始急了:
“你说说你,到底怎么回事?”
“怎么就跟你讲不通呢?”
“你干脆住玩具店里好了!”
“你走不走,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小男孩“哇”地大哭起来,妈妈夺走孩子手里的玩具,放到货架上,然后把小男孩拖走了。
正当我愣神儿的时候,儿子拽了拽我的手,说:“妈妈,那个小弟弟一定很难过吧。”
是啊!看着远去的这对母子,我很心疼这个被拖走的小男孩,也深深感受到,这个“说了一堆道理却完全没用”的妈妈,是有多无奈……
我想起看《陪读妈妈》时,妈妈李娜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里,冲着儿子大喊:
“妈妈这么辛苦地工作为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你得到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学校,让你吃好住好,妈妈都是为你好。”
结果却把儿子逼得摔门而去,甚至不惜和朋友导演了一出“校园暴力”事件,反逼妈妈。
李娜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经验教训都传递给儿子,给儿子最美好的未来。
可她却不知道,在她每一次的自以为是的说教里,伤害的是本就岌岌可危的母子关系。
共情是修复亲子关系的工具
最近在读《爱弥儿》,卢梭在书中总是提到和孩子讲道理是非常愚蠢的事情,是最没用的教育。
他还说:“我们总是在孩子身上找大人,却从不想想他在变成大人之前只是个孩子……”
道理二字,似乎从不曾走进孩子心里,不妨看看那个伤心的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我小时候因为名字的缘故,很多人给我起了个绰号“萝卜丝”,我很生气但又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我表现的非常凶,谁这么叫我我就拿书本砸他。
有一次恰好老师经过,不知怎么就砸到了她身上,老师让我去办公室,我当时害怕极了,整个人都缩着,连头都不敢抬。
我以为老师会严厉批评我,但她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她轻轻拉起我的手,对我说:别怕,我知道你刚才不是故意的。
听到她这么说,我心里的委屈一下子就爆发了,“哇”地一下大声哭出来。
她立刻抱住了我,安慰我说:别担心,跟老师慢慢说。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被深深地接纳是怎样一种感受,她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坏孩子,我可以有发脾气的权利……
我对那位老师充满了感激,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温暖。
决定孩子们成长的不是那些道理,而是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所谓共情,便是这样一种滋养孩子的力量呀。
它似乎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可能经常掉坑里。
有一次,儿子从亲戚家回来后很不开心,因为他的机器人被弄坏了。
爸爸想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于是张口就说:“我知道你的机器人被弄坏了很难过,你看下次你可记住了吧!”
结果不说还好,一说儿子哭起来了……
老公一副无能为力的表情:“共情没有用啊!”
这哪里是共情没用,这是错误的共情没有用啊!
机械地套用句式,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到内心却想着“你得长教训”,孩子是不会感受到自己被看见的。
想要对孩子“共情”,一定要控制住说教的意识和潜台词。
好的共情
一定要学会积极倾听
在育儿问题上,多少父母都是一个急性子。
往往孩子这边还没张口,我们就已经急不可耐了;恨不得孩子说一句,我们噼里啪啦说十句。
那孩子怎么会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呢?
在PET里,托马斯·戈登就认为,积极倾听是我们通向孩子内心的“敲门砖”,但可惜的是,我们却常常向孩子们抛出沟通的“绊脚石”。
比如:
1. 命令、指示:你现在应该立刻收拾好你的屋子……
2. 警告、威胁:如果你再不赶紧收拾屋子,我就没收你的玩具。
3. 说教、教训:收拾屋子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你应该每天坚持…..
4. 批评、指责:你就是想偷懒吧。
5. 谩骂、嘲讽:你这个懒惰鬼,真是太差劲了。
6. 调查、质问:你凭什么不收拾屋子?
7. 同情: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开心点吧。
除此之外,还有转移注意力、直接为孩子提供解决方法、无缘由的赞同赞美……
这些绊脚石,不仅不是理解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要么觉得自己被抛弃,担心爸爸妈妈不喜欢我,陷入焦虑、悲伤,要么觉得自己被误解,进而激起更大的愤怒。
好的积极倾听,应该是如“门把手”一般,给孩子以愿意沟通的力量,缓解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
托纳斯戈登建议,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只需要描述孩子提到的行为,解读他当时的情绪,表达我们的感受就好。但千万要注意的是,不要对其有任何评价。
他建议我们可以这样表达:
1. 对……(行为或事件)你感觉……(难过、生气等情绪词汇)
2. 听起来,……(行为或事件)让你很……(表示情绪的词汇)
3. 你非常……(表示感觉的词汇)是因为……(行为或事件)
别看就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但却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们,我就有特别深刻的感受。
就前几天,从邻居家回来的儿子明显情绪低落,鞋子、玩具踢的到处都是,他一头扎进我怀里。
我抱了抱他,说: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难过?(尝试积极倾听)
儿子咬了咬嘴唇,说:嗯,我再也不想跟小星(邻居小孩)玩了。
我说:哦,你对他有点生气了,以至于都不太想跟他玩了。(解读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儿子点点头:没错,但是如果他不跟我玩了,我也没有其他朋友玩。
我说:嗯,你也不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继续积极倾听)
儿子叹了口气说:是呀,其实以前我跟小星玩的可好了,可这次他怎么都不听我的。
我说:看来你想和他相处,但是又希望小星听从你的想法。(继续积极倾听)
儿子:是呀,以前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不非让小星听我的,那我们是不是还能一起玩?
我点点头:你在想如果可以听听小星的想法,你们还能做好朋友。(继续积极倾听)
儿子笑了:对呀,没错,下次我试试看咯。
儿子的情绪从沮丧到愤怒,再到平静和开心,只不过用了不到20分钟,但我却看到积极倾听带给孩子的神奇变化。
它之所以好用,我觉得是因为它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种态度:
1. 你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你有能力解决它;
2. 你有一些不好的感受,但无论多么糟糕,我都能接纳;
3. 我不觉得你有错,我尊重你的感受
正如人本主义之父卡尔·罗杰斯所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
的确如此,当孩子们可以得到我们的倾听和理解,他的负面情绪被看见,那些看似黑色的生命力就可以在流动之中,转化为活的生命力。
所有这些共情的力量,不仅会帮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也教孩子学会思考和分析。而当孩子有了足够多的力量,他也就更能应对未来的任何困境。
别着急,慢慢来,去倾听他,去共情他,去感受一份本该温暖向上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