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高度,都和自律密切相关。
然而对大多孩子来说,自律都是个比较稀缺的习惯。
他们做事常常朝三暮四,想到什么做什么,没一点计划性,而且容易半途而废,不能有始有终,这其实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习惯不是天生的,自律也不是上天随机赐给孩子的天赋,而是在后天中形成的,在家庭中养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每个成功的教育案例背后,都离不开的父母的发力。
那些自律的孩子,往往来自于这样的家庭。
父母趁早管教的家庭
一位研究家庭教育的教授把人的一生分为了几个阶段,其中,孩子3-6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孩子3-6岁你不管,长大以后想管也管不了。
一说到自律,有些父母就觉得这是大孩子才应该养成的习惯,对于还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自律对他们来说太苛刻了。
父母这样想,其实是对自律的一种误解,自律不只是自觉学习。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早晚刷牙,少吃零食,看动画片的时间有所约束,控制情绪,不乱发脾气,不动不动就哭,这都是自律的表现。
在孩子10岁之前,父母总是以孩子年龄小为借口纵容孩子,那么等孩子10岁之后,再去要求孩子自律,其实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管孩子要趁早,尤其是在培养孩子自律这点上。
孩子6岁前,是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父母从小给孩子立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吃零食要有节制,看电视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任性妄为。
要让孩子学会克制,一个从小就懂得克制的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也懂得自律。
父母以身作则的家庭
孩子的自律,从来不是父母逼出来的,而是引导出来的。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要想有一个自律优秀的孩子,首先得看作为原件的父母自身是否足够自律。
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
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却熬夜玩游戏刷手机;
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自己却在践踏规则。
这样的父母,越逼孩子,孩子越叛逆,甚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在孩子心里会越来越没有威信。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热爱读书,每晚7点后就是他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谁都不许打扰,不论天气炎热还是寒冷,从不更改。
正是因为他以自身的行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的这种“读书无止境”的观念,才能悄悄植入孩子心中。
他的儿子年近三十,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发奋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
最高级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而是和孩子一起相伴成长。
好的家庭,父母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们不只是父母,还是孩子的朋友,是他们的引路人,更是他们的榜样。
而糟糕的家庭,爸爸只做“提款机”,妈妈只做“生活保姆”。
教育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父母示范多一点,说教少一点,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更宽广。
父母舍得放手的家庭
一位妈妈向另一位妈妈请教:
“怎么你家孩子早上不用催就自己乖乖起床了?我家孩子每天早上都要三催四请,出个门跟打仗一样。”
这位妈妈说:
“没什么办法,就是不去催他,我们不催孩子,孩子就会自己催自己。”
孩子也不是天生就这么省心的,刚开始的时候,这位妈妈每天早上也是手忙脚乱的,恨不得直接给孩子装个加速键。
后来她觉得总这样催不行,于是就对孩子说:
“以后我们早上七点半出门,我不会催你,只会提醒你,但是如果迟到了,老师只会批评你,不会批评妈妈。”
刚开始,孩子不当一回事,依然慢吞吞地起床、刷牙、吃早餐、出门。
没有妈妈的催促,毫无疑问,孩子迟到了,并且挨批评了。
放学后,孩子一脸委屈,怪妈妈害自己迟到了,妈妈又把之前按的话说了一遍。
第二天,孩子还是不急不慢的,妈妈提醒了一下,想到昨天迟到被批评了,孩子立刻加快了速度。
虽然还是迟到了,但是已经比昨天早一点了。
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孩子早上再也不用催,自己看着时间起床、刷牙,吃早餐,也再也没有迟到了。
当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时,就一定要学会放手,看着他犯错不去插手,看着他慢吞吞的不去帮忙。
永远做一个陪练而不是比赛的主导者,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
“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也是一样的,只要让自律真正得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多管一点,成长的过程中多示范一点,长大后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孩子的自律就是这样形成的。
自律是孩子成功的必要前提,而每个自律的孩子都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