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共修群里大家谈过这个话题。
事实上这个话题很开放,千人千面,没有固定答案。
可以说爸爸带有爸爸带的优点,妈妈带有妈妈带的长处,谁带都好。
关键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
带养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可是很多时候,爸爸和妈妈之间,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无形中演变成了一种“角力”,一场竞赛,一种推诿,以及,借着孩子之名的一次一次的指责。
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更多是大人之间谁对谁错的争论不休。
这就失去了本心,沦落成了一场互相伤害。
尤其是孩子。
01
爸爸=妈妈
在亲子依恋关系里,爸爸和妈妈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
换言之,爸爸去带孩子,或者妈妈去带孩子,都是可以的。
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孩子必须妈妈带,或者孩子必须爸爸带。
在孩子的世界里,爸爸和妈妈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谁长期稳定地陪伴在他的身边,都可以成为他生命里的光。
妈妈是孩子生命的孕育者,而爸爸是母子关系走向分化的第一个加入者。
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亲子关系里组成了一个稳定的铁三角。
当然,必须承认妈妈的角色相比爸爸来说,多了一层特殊意义。
因为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9个月,和妈妈共同心跳了这么久,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纽带,特殊的依恋。
不过从现实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有很多妈妈和孩子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也有很多爸爸把孩子从自闭症的困境当中拉了出来。
所以,带养自闭症孩子不是一个“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个“愿意”的问题。
那么,如果父母都愿意的话,最终由谁负责带养分哪几种情况呢?
02
从亲密度出发的情况
第一种类型是从和孩子的亲密程度出发。
这也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这是从孩子的感受去考虑的,也最容易帮助到自闭症孩子的发展。
在缺少亲密依恋关系作为前提的安排之下,很多陪伴表面看花了很多钱很多时间,做出了很多牺牲,最终不仅仅孩子没进步,甚至还会倒退。
这就十分可惜了。
如果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最亲密,那么可以考虑由妈妈带养,而爸爸作为辅助者和替换者。
这个时候,我们虽然需要以孩子的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干预,但妈妈的感受也变得十分重要。
爸爸要能够成为一个情感的容器,去看见和转化妈妈的情绪。
只有这样,妈妈才能够更深入地、更深情地、更稳定地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帮助孩子打开内在的困境,实现属于孩子自己的突破。
当然,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妈妈需要先尝试自己成为自己的容器。——这个让很多妈妈觉得挫败和出离愤怒,觉得这样还不如单身。
但事实上,无论爸爸能够成为妈妈容器与否,我们都需要自己去做自己的容器。因为外界的支撑,如果没有内在的稳定相呼应,也已让会造成一个人内在的崩塌。
同样地,如果是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最亲密,那么就由爸爸来带养孩子,妈妈作为一个辅助者和支持者。
这种情况的特殊之处在于,往往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妈妈没有办法走入孩子的内心,一看到孩子的怪异行为就容易崩溃、逃避甚至攻击孩子。
这个时候,保持距离已经是对孩子的一种呵护了。如果强行按照所谓的惯例,必须要求妈妈去带孩子,结果往往非常不理想。
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爸爸愿意也能够走入孩子的内心,可是孩子依然非常渴望妈妈的爱,即便妈妈做不到或者不愿意。
这个时候是比较棘手的。
如果妈妈愿意去让渡自己的感受,愿意去找回爱孩子的能力,可以选择发展自己,疗愈自己。最终也能够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应。
如果妈妈不愿意,这个重担就需要落在爸爸的肩膀上。爸爸在允许孩子这份渴望无法得到回应的前提下,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成为他的加油站,成为他最后的避风港,也成为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孵化基地。
(反之,上面这段话中父母的角色互换,亦是同样的道理。)
03
从财务经济情况出发
第二种类型是从家庭的经济状况出发去安排。
换言之,谁赚钱多,谁负责工作养家。
谁赚钱相对少一些,谁就负责带养孩子。
这种情况下,相对保证了核心家庭的社会稳定,不至于陷入经济上的困顿。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家庭采取的策略。
只不过,这个家庭的经济稳定的表面之下,潜藏着可能的风险。
因为如果赚钱少的一方和孩子无法建立亲密依恋关系,最后另外一方多赚的钱只保证了孩子肉体上的“发展”,无法对孩子的心灵和情感产生滋养,孩子的心智无法实现突破。
这其实也是很可惜的。
因为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如果能力和心智未能发展,那么赚到的钱就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消耗。
这一边赚着,那一边撒着。
孩子的变化却微乎其微,甚至出现倒退。
所以,从经济情况出发的安排,一定要叠加亲密依恋关系的考量。
因为我们不是“养殖”孩子,而是给孩子传递爱。
而且,从更大维度的经济视角去看,暂时的“低收入”(更亲密但赚钱多的人去带孩子),也许能换来未来的“高收入”(未来孩子实现突破后消耗的钱减少以及赚钱多的人回归事业)。
04
从互动能力出发
第三种类型就是谁最会带娃谁负责。
因为有些父母中的一方虽然和孩子比较亲密,但却缺乏和孩子连接互动的能力。
或者说,和孩子玩不起来。
这种情况下,即便短期内孩子找到了依恋对象,长期陪伴下来,孩子却像遇到了一种天花板,始终无法突破,发展缓慢。
甚至原有的亲密依恋关系里,也开始出现各种复杂的情绪。
正因如此,把亲密程度和经济情况叠加之后,还要再考虑互动能力。
谁善于和孩子玩,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同频共振、情感共鸣的时刻,那么就由谁来带孩子。
05
最终的选择依然取决于“我愿意”
当三种类型叠加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不确定性。
比如很善于和孩子互动的,却因为自己的性格、对孩子的要求、身体的疲惫、出于赚钱的考虑等等,并不能长期陪伴孩子。
而不善于和孩子互动的,但因为孩子特别黏自己,或者赚钱较少等等,所以不得不去陪伴孩子。结果却并不理想。
这个时候做出的选择必须全凭自愿,否则就容易陷入“家庭的战争”当中。
第一个建议依然先从依恋关系出发,由和孩子最亲密的人负责带养。同时,带养人需要在兼顾自我感受的前提下,去通过学习和练习,找回和孩子的互动能力。
第二个建议是先从互动能力出发,由和孩子玩的的最好的一方负责带养。同时,带养人在强大的爱意和愿力之下,能够尝试去链接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作出一定的让渡,去发展和孩子的亲密依恋关系。
这两种方式没办法强求,都必须回归到“我愿意”的层面。
但凡一方觉得自己是“受委屈”的受害者,或者一方觉得对方“做的不够好”横加指责,最终都会偏离本心。
从养育孩子,变成夫妻间的战争。
事实上,养育孩子,是夫妻之间的第二次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