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
父母的理想孩子形象——
健康、阳光+5分;
自律、勤奋+5分;
让父母有面子+10086分。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孩子从小就“被迫“去给父母长脸。
在一些来访者身上,我时常看到这样做带来的坏影响:
比如为了能让父母在别的家长面前炫耀一番,他们勤奋读书、成绩优异,
但内心却极度厌恶这种生活——
自觉去补习班,心里却暗暗骂老师、骂作业;
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总在想白天哪道题没答对;
时常做噩梦梦到考试不及格,满头大汗地惊醒。
在父母看来,这些孩子都“懂事得很”、让自己倍有面儿;
可内在长期的抑郁焦虑,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有多痛苦。
而对家长来说,有个问题真应该思考一下:
如果总把自己的面子放在首位,孩子的内心可能正在无声崩塌。
孩子确诊抑郁后
不肯承认的家长
一个14岁的孩子因为学习状态极速下滑,被妈妈送进了咨询室。
“你帮我看看,这孩子是不是装病不想读书?”
聊完50分钟,我感觉孩子抑郁情绪很重,建议带她去医院做评估。
妈妈不情愿地带孩子去了,走的时候还强调:“我不用去都知道,肯定是装的。”
几天后,妈妈一个人来了,拿着孩子确诊抑郁症的诊断书,问我们有没有办法可以治?
“医生建议她停课,但这个节骨眼上怎么能停课呢?学习进度耽误了谁来负责?”
妈妈气势汹汹地责怪医生“乱出主意”,要求我们在不影响孩子成绩的前提下展开治疗。
我很坦率地说:
“很抱歉,我做不到。您的孩子已经在服抗抑郁药了,说明她的病情已经到了不得不用药物控制的程度。
如果这时候病情恶化,孩子可能会产生自残、自杀的冲动。
我们跟您一样苦恼,您苦恼孩子成绩下滑怎么办,我们苦恼孩子得不到很好的治疗、要是想不开怎么办?”
妈妈愣了一下,反问我:
“她怎么可能生病呢?不就是被娇生惯养了吗?
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连学都没机会上,读了四年级就被拖去种地,我都没抑郁,她条件这么好怎么会抑郁呢?”
我简单跟妈妈聊了一下,发现她不是不信任孩子,而是无意识把面子放在了第一位。
因为学历低,她在社会上没少受气,特别希望孩子考上大学,给自己争口气。
但孩子被高强度学习折磨得身心俱疲,以前也抱怨过,但她总是讲一通大道理,或者说自己有多累,逼着孩子继续加油。
即使拿到抑郁症诊断书,她仍然半信半疑。
后来,孩子再没来过咨询室,这位妈妈还是决定让孩子继续读书。
明明意识到这样不对劲,但比起孩子崩溃,她更害怕看到孩子成绩下滑。
对面子的固执,已经让她无法看到自己孩子的真实需求了。
越想给父母长脸
就越嫌弃自己
我们这一代子女,多少都体验过父母的“面子工程”。
“去,给伯伯叔叔背首古诗”;
“怎么不叫人呢?带你出来真丢脸”;
“就不能考个第一名,让我脸上沾点光吗?”
“那谁谁考上公务员了,你什么时候也考上让我骄傲一回?”
从这些话语里面,孩子们总能精准读出父母看重面子的信号。
但越想给父母长脸,孩子就越会嫌弃自己。
想起我自己小时候,每当听到这些话时,就很紧张、着急,生怕没能让父母满意,回家被一顿数落。
哪怕不数落,我也会从他们失望的表情里读到一丝厌恶,于是在心里责怪自己“你看你多差劲!”
对此,我还有过一段印象极深的糟糕回忆。
因为我是单眼皮,妈妈是双眼皮,总有人指出我和她的不一样。
这时妈妈都会重复一个反应——
抓着我的下巴逼我抬头,给大家看我的单眼皮,解释这是随爸爸。
然后补上一句:“过几年带她去割双眼皮、再垫个鼻子,就好看了。”
每当这时,我都想挖个洞把自己埋起来。
其实没有人说过我丑,但妈妈的反应让我一直有容貌焦虑,觉得自己让她拿不出手。
对孩子来说,如果从小就被父母嫌弃“丢脸”,意味着什么呢?
他内心会特别希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渴望得到外界正面回应。
比如——
衣服一定要穿贵的,薪水一定要比别人高,恋人一定要很优秀;
哪怕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也要追求能撑面子的东西;
被人夸一句就受宠若惊、死心塌地信任对方,被骗了也很难意识到。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这种演出来的、画皮一样的东西,称为“假自体”。
所谓假自体,就像一个假的“皮囊”,它原本是用来保护我们的内在不受伤害;
但如果假自体发展得太强大,皮囊下的真实自体就会逐渐消失。
把面子放在首位的父母,很容易养出有“假自体”的孩子。
我还记得,每当妈妈嫌我丑,我都会在另一些事情上努力表现自己,争取给她长脸。
比如,考试考得更好、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更活跃、得到老师更多更好的评价。
我还去竞选了班长,就为了开家长会时,妈妈能当着所有家长的面指着我说:
刚才讲话的班长是我女儿。
我想得到“优秀班长”这个名号,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热爱、兴趣。
我很喜欢写作,但写作需要很多安安静静独处的时间,当上班长之后我总是在跟人打交道,根本清净不了。
为了有时间、精力做好班长这件事,我只能放下这些原本喜欢的东西。
越努力“给妈妈长脸”,我就越远离了真实的自己。
放下面子
孩子才能真正为自己而活
对孩子来说,不用为父母的面子而活,才能真正卸下负担、为自己而活。
我有位男性来访者阿晋,和他爸爸就有这样的时刻。
因为爸爸很重面子,所以他从小就很努力想要给爸爸长脸。
然而,无论阿晋有多努力,爸爸总会看到问题,这让他很疲惫。
去外地工作之后,他开始慢慢疏远父母,仿佛对父母只剩养老的责任,没啥情分。
有一年他过年回家,和爸爸坐在院子里吃橘子,爸爸突然说:
“我以前是不是挺不好的?”
他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爸爸却开始抹眼泪:
“我感觉我以前挺不好的,你现在不来看我,就是报应。”
来访非常尴尬,连忙说自己只是忙。
爸爸却摇头:
“你心里没我,我感觉得到。这不是你的错,是我以前自己没有做好。”
他聊起过去那些为了树立严父的形象,在家族聚餐上训斥阿晋的时刻;
也聊起为了在众人面前撑面子,强行让阿晋考公务员的时刻;
坦诚地说自己错把这些压力和伤害传递给了儿子。
那一刻,来访者感觉自己被看到了,他手足无措地把橘子分给爸爸一半,然后也跟着抹眼泪。
爸爸迟来的道歉,让一直压在他肩头的“给父母长脸”的压力减轻了。
虽然面对父母还是感到别扭,但他感觉到,跟爸爸相处不需要背负很多东西了。
透过那句“是我不对”,他读懂了爸爸的内心想法,也逐渐允许把更真实的自己展露出来。
对于孩子来说,先有父母的看到,而后才会健康成长。
父母那些放下面子、敞开心扉的话,会像指南针一样,能让孩子顺利发展真正的自我,在成长这块少走好多弯路。
在这一块,我特别欣赏傅首尔的“厚脸皮”。
亲戚要她的孩子背古诗,她站起来替孩子说:
“我来背,我给大家唱个歌都可以。”
傅首尔认为,孩子在那种场合被要求背诗,心里会非常局促,也会沉浸在一种自己不够好的自卑感里。
为了维护孩子,她选择放下自己的面子,这会让孩子觉得:
“不管多为难,妈妈都会挺我,我可以随时保持一颗平常心。”
育儿博主李丹阳也分享过一件类似的事:
她带孩子回老家,外公外婆要孩子给亲戚打招呼,孩子不打,老人觉得丢脸:
“不好意思啊,我们宝宝有点胆小。”
她立马抱着孩子走上去说:
“我们不是胆小,只是跟大家都还不熟,需要时间。认识大家之后,自然会打招呼。”
妈妈这种解释,在孩子听来有另一层意思:
“我不是给父母撑面子的工具,不用勉强自己做不愿意的事,做我自己就可以了。”
这些妈妈的孩子,都跟她们非常亲近。
因为放下面子这层隔膜,亲子关系才能回到最初、最真、最近的状态;
这样的家庭气氛,才是温暖、安全、有力量的。
写在最后
对父母来说,放下面子这件事是不容易的。
面对这种时刻,我特别想跟父母们分享一种心态——
走到孩子的身边去,而不是站在ta的对立面。
学会跟孩子站在同一阵营,一起“一致对外”。
当你觉得孩子让自己丢脸时,冷静下来,问问自己:
孩子是在故意针对你,还是孩子遇到了困难?
了解清楚这一切后,你可能会发现:
自己需要摆平的不是孩子,而是外界事件。
而对孩子来说,他在成长过程过程中,最不需要背负的就是父母的面子——
不用总担心给父母丢脸,
孩子才敢于拒绝外界不合理的要求;
不用老想着给父母长脸,
孩子才能把全部力量用来发展自己;
不过度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
孩子才能选择一条自在的、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放下面子后,感情才能真正流动起来——
当孩子真正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信任、珍爱,亲子关系才能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和安全屋,让他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想到父母就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