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一说就急,一碰就炸。和青春期的孩子说话,父母可一定要小心。
上周我家老大的期中成绩下来了,我一看,总体成绩不错,就是语文成绩落下不少。孩子回来后我也没有说什么,就问了一句,你对你的成绩满意吗?
我想着无论他满不满意,我都会告诉他:不管成绩如何,只要自己觉得努力了,自己满意了,就好。
可是我孩子当场就显得很不高兴。一吃完饭就转身进屋,把门关得很严,一副生人勿进的架势。
很显然,我那青春期的孩子跟我想得完全不一样。
他理解成了我在责问他:“考那么差,你满意吗”?。。。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研究发现,青春期早期的大脑改变引发了青少年4种独特的心理特征:情绪强烈、寻求新奇事物、积极地社会交往和创造性地探索。
其中,有关“情绪强烈”,对青少年的研究显示,即使在平静的情况下,青少年的杏仁核(管情绪的脑)比成年人更容易被激活。
也就是说,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青春期的大脑,是非常情绪化的。
所以我并没有急于跟孩子解释,而是等待一个他心情好的时刻,不经意地,去表达我的想法。
想必大部分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是如此“谨小慎微”,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就惹得孩子不痛快。即便如此,孩子还是一点就炸,双方都痛苦万分。。。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这5点建议大家一定要收藏,多心平气和地及时处理他们的感受和情绪,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不轻易“一点就炸”:
①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最近在某平台看见一个视频:女儿说她很难受,母亲当街就大声斥责,“你有什么好抑郁的,不愁吃不愁穿”,还试图拉着路人来为自己帮腔。视频中的女儿明显更加窘迫了,自己的心情不被母亲接受,还在公众场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斥责嘲笑。
隔着屏幕都替这个女孩难过。跟母亲说了自己的感受,没想到的是换来斥责和嘲笑。试问,如果是换成我们自己,我们是怎样的心情?
忽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最坏的结果,就是会让孩子变得不幸。然而,孩子的事,无退路可言。
国外有一个孩子叫瑞秋,在十几岁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父母亲痛苦不已,他们不明白好端端的孩子为何选择自杀。
在处理完孩子的后事之后,父母亲开始对瑞秋生前的诸多事情仔细回忆,深刻反省自己。
他们发现,瑞秋的自杀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在一年前就初见端倪。
那时父亲公司准备给父亲升职,父亲为了给领导留下好印象,每天忙到很晚,却迟迟没有等来升职的消息。母亲因为父亲的事情,动不动就发脾气吵架,家里经常硝烟弥漫。
瑞秋也渐渐以学习为由回家越来越晚,脾气也似乎越来越暴躁。
但是有几次,瑞秋敲开父母的房门,想跟他们谈谈。
却被冷战中的父母告知:太晚了,明天再说吧,去好好睡觉。
于是之后的日子,瑞秋再也没有找过父母。
瑞秋的父亲有时去找瑞秋,瑞秋会挤出一个笑容,说“我很好啊,我没事”。
也许心门就是从那时开始关闭,瑞秋的父亲想到这里,后悔地泣不成声:“对不起,我没有及时回应你的需求,作为父亲,我真的不称职。”
然而,世上没有后悔药。瑞秋在一次次失望而归的试探后,走到了不可挽回的境地。
其实,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被看见,被关注。
②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偶尔给他们空间
我们做家长的,总是觉得自己孩子还是小孩,在他们放假在家的时候,总想着一定要有人在家陪着。
其实,儿童期的孩子是真的需要人陪,但青春期,就不一样了。青春期的孩子追求自由和自我,如果你说在家里是要陪伴他们,他们会告诉你,大可不必。他们甚至会希望他们放假的时候,你能继续出门上班。
想要陪伴孩子,在孩子0-12岁最需要的时候给足,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了。青春期,就把空间,多留一点给孩子吧!
③拿捏好“打扰孩子”的尺度
很多家长摸不清头脑:我多问了吧,孩子烦;我不问吧,孩子又觉得我不关心他。于是就想要事无巨细地了解孩子的一切,在任何时候,都想拉着孩子聊天。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曾说: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感到愤怒。
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父母突然进入他们的房间,关心他们,和他们聊天。
孩子只会对你说:“没什么”,或者简单的“嗯”。就差说一句“别管我,请你出去吧”。
但如果我们用心,就会发现,孩子总会有想要和家长聊天的时候,可能在你开车接送他上下学的路上,也可能在你们一起吃晚餐的时候。
在某些时刻,或者某一瞬间,孩子是真的想要跟父母聊天,这时候我们不要选择忽视,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想法。
我家老大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开车送他上下学的路上,偶尔他会兴致勃勃地问爸爸关于车的一些问题,他爸就认真地跟他聊;偶尔他埋头玩手机,一句话也不说,我们就默默听歌,自己聊自己的,不打扰。
当孩子不愿意表达时,不做一个打扰者;
当孩子愿意表达时,做一个倾听者。
④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做主,
尤其是学习方面
上周,好友参加了她高中儿子的家长会,回来后一直愁眉不展。
她家孩子的成绩一直在中等偏上,这点很少让她操心,好友却看上去非常苦恼。
只见好友拿出一张A4纸,上面是班主任写的几个问题,让孩子回答。
我拿过来一看,上面有一个问题,孩子是这样回答的:
当被问到学习上希望父母如何帮忙的时候,孩子写道:“少操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
好友很受伤。平日里对孩子嘘寒问暖,生活上也照顾得无微不至,连垃圾都不舍得让孩子扔,孩子怎么就能写出这样的话。
其实,“不要操心我,少管我”,这正是大部分青春期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只不过好友的儿子,写得更加直白一点。
青春期孩子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自主。如果父母不懂这一点,看到这句话就去责问孩子,指责孩子没良心,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再者说,学习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自己遇到困难,自然会想着求助,这时候家长再帮,那才叫帮忙。如果孩子没有求助,家长担心他们学习上有困难不说,就一遍一遍问,或者私作主张买一堆学习资料,那叫帮倒忙。
生活上更是如此。别说青春期的孩子了,就连我家6岁的老二,穿什么衣服去哪里玩晚上要不要盖被子,都在要求自己做主。十几岁的大孩子了,我们还像小婴儿一样去操控着他们,他们能乐意吗?
我们大人自己,也不愿被人管着,对吗?
⑤沟通要顺意,而不是指责
举个例子:我们女同志上班的时候,是不是喜欢把工位布置地让自己赏心悦目,看见就心情好?我们是不是喜欢把文件或者工作用品都放在自己认为顺手的地方,让自己用起来得心应手?工作效率说不定都默默提高好几个段位。
但这时领导来了,说你工位太花哨,文件摆放不合理,然后指责你不好好工作,一天净想着没有用的。
你是立刻就按照老板的意思收拾掉,认为老板是对的,还是一身反骨,觉得老板傻X,根本不想听老板那些废话?
面对孩子,我们的一些指责就如同上司对你的不理解。
我们很容易看见孩子房间乱糟糟不收拾、书桌上凌乱不堪等等就发脾气责骂,看见孩子花钱买了一堆跟学习无关的东西就忍不住指责他们乱花钱净买些没用的,不务正业。殊不知,这些不是沟通,而是伤害。
正如我们不想听老板的废话,孩子也不想听我们的废话。
真正的沟通,是以尊重对方为前提。
在孩子房间凌乱不堪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你看你的房间乱的跟狗窝一样”改成“被子怎么还没起床”,或者“衣服不是长在地上的吧,好像应该是长在衣柜里”等等诙谐幽默的话语,去提醒孩子房间乱了,而不是指责、批评。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通过研究及实验发现:
要矫正孩子的行为是很困难的,但只要接受孩子的情绪,他们的行为就能得到有效的修正。
青春期的孩子极其敏感,他们需要爱,也需要被认同。懂得以上5点相处之道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