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点就是,你不用太紧张,甚至可以“缺心眼儿”一点,去追求你的人生。
现在许多家长,被心理学书籍吓得不轻,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弄得孩子痛苦抑郁紧张焦虑半身不遂,啊哦,好好的孩子就这样毁了,我是罪人啊。
于是,许多妈妈会舍弃职业和理想,一丝不苟地照料着他。
我承认童年的影响巨大,但是这样的付出,往往得不偿失,并且很容易形成病态的共生关系。
许多孩子长大之后,成为巨婴或妈宝男,都是这样的原因。
因为你从小到大,都与他“你我不分”,成为病态共同体,以至于任何外来者,女婿、媳妇、不认同你们的外人,全是危险的敌人,要统统想办法剿灭。
相比于你影子般的跟随,母鸡般的照料,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懂界限、知进退、温柔地坚持、不熄地进取的母亲。
再者,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是多方因素共同造就,教育、朋友、恋爱、婚姻、职业、阅读、思考、以及各种不可名状的七七八八……家庭并非唯一的因果律。
苏珊桑塔格说过:“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不是认同的关系,而是变异的、创造的、革新的。保持同一,实在令人腻烦。”
你放轻松。
尽好母亲的养育之责,然后做好榜样,让他在宁和的环境中,去自然而然地学习你应对冲突的策略,与人相处的方法,追求理想的野心,坚持自我的意志。
而在他与你渐行渐远之时,你只需温柔地放手,得体地退出,祝福他一路走好,告诉他你是他永远的后盾,不管他成为什么样子,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幸福也好,痛苦也罢,你都在爱着他,这样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