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皑曾谈到一个观点:
一个家庭要想往上走,最大的阻碍,不是贫穷,而是家庭中的内耗。
什么是内耗?
明明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平日里却总是针尖对麦芒,日子永远不得安宁。
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彼此之间疏远的像陌生人,内心始终无依无靠。
为人父母,风风雨雨一辈子,到了晚年之后,真正的心安莫过于家人常伴,最大的心愿不过是家庭和顺。
可一旦出现以下3种情况,家人之间开始内耗,家庭走向衰败,老人的晚年也难以心安。
知乎上有个话题:人老了,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有个回答点赞很高,触动了不少人:
生病时才发现,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女,还没有毫无血缘的邻里问候得多;
有自己的家可回,亲人近在咫尺,但依然活得像一个孤独的浮萍。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生一场病,往往就能看清孝心和人情。
不久前,一个真实故事在网上刷屏了:
一位在医院工作的网友,接诊时,遇到了一位88岁的老人。央视力荐超500部高分优秀纪录片推荐,孩子看了格局炸裂自律成瘾
老人步履蹒跚,只能拄着拐杖一点点往前走,当被问及病情时,一时半会也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诉求。
沟通良久,大家才听明白,她在家摔了一跤,身上被划了一道口子要紧急处理,并且看看需不需要打破伤风。
值班大夫检查后发现,那道伤口很大,老人身边又没有家属陪着,建议简单处理下伤口后,送去附近的大医院治疗。
随后大夫便跟老人沟通,想了解下她的基本情况,以便后续治疗。
可她却说不清楚,唯独记得的,只有儿子的电话号码。
大夫听后便立即给她儿子打去电话,希望他能来照看下母亲,儿子表示会过去,但两小时后,还是没看到他的身影。
再次拨通电话时,那头已经成了“无人接听”的状态。
无可奈何之下,大家只好安慰老人:“再等等,你儿子会来的。”
老人摇了摇头,平静地说:
“我儿子?他不会来的。我走的时候告诉他我受伤了,要去医院。
他就坐在炕上,不下来。”
一番话说完,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老人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脸上写满了心寒,眼神里有道不尽的心酸。
人总以为“养儿能防老”,可事实太过残酷,有时候,孝心终是难求,只剩冷暖自知。
父母老了,最痛心的往往就是,躺在病床上时无人问津,连最信任的儿女也对此视而不见。
亲情近在咫尺,却触不可及;父母子女一场,终究形同陌路。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也是人生一世的根所在。
凡事皆有因果,儿女对待父母的态度,就是一个家庭的福报。
善待父母,从懂得感恩开始,不要忘记父母的生养之恩,不要丢弃珍贵的血脉亲情。
孝顺父母,从和颜悦色开始,平日里别再乱发脾气,别让他们在晚年变得小心翼翼。
陪伴父母,从珍惜当下开始,从每一个平凡的日常做起,让他们内心觉得老有所依。
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写道: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趁一切还来得及,常回家看看,尽孝不要等,好好陪伴父母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朱子家训》有言: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大意是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和和气气的,就算吃了上顿没下顿,心中也会留有欢喜。
但在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家庭:物质逐渐富足,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人心却渐行渐远。
久而久之,家里的欢笑声被吵闹声取代,每天都是鸡犬不宁,人心也因此难安。
热播剧《小舍得》里,张国立饰演的南建龙自从老了之后,常盼望着儿女能回家团聚,看着孙子孙女享受天伦之乐。
可由于他的家庭是重组家庭,女儿南俪和继女田雨岚在长大成家后,隔阂越来越深。
每次家庭聚会的时候,田雨岚都会当着众人的面,炫耀自家儿子多么优秀,成绩有多好,甚至言语之间还会将南俪的女儿拿来比较。
南俪在听到这些讽刺和攀比后,心里的不平愈发难掩,总是憋着一口气,最后往往都会发泄在继母身上。
田雨岚看到南俪对自己的母亲出言不逊,还老是不尊重她的母亲,说不了两句,两人就会针锋相对。
聚会开始时,两家人都是带着孩子欢欢喜喜走进家门。
聚会还未结束,姐妹俩就会争吵不休,气氛一度达到冰点,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孩子们摔门而出后,老父亲南建龙都会呆呆地瘫坐在一旁,心里数不尽的失落,却又无可奈何。
家庭和睦,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但“和睦”二字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家人齐心协力,不争对错、不翻旧账、戒掉攀比、放下利益,才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在家训中教导后代: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和和气气,家族自会走向兴旺。
反之,家人一直失和,即便有再多的钱,有再高的地位,也迟早会走向衰败之路。
曾国藩的一生,十分重视手足情深,寄回去的家书上基本都有对兄弟的关心问候。
因为家庭和睦,兄弟扶持,亲情相随,他也有了更多底气去面对人生的坎坷。
兄弟姐妹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庭幸福美满,父母也会感到放心、舒心、安心。
遇到矛盾时,积极沟通,不要一味地指责;面对难关时,携手共度,撑起一个家的明天。
今生能成为手足,是几世修来的缘分,务必好好珍惜,才能不留遗憾。
中国有句古话: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好的家风,离不开德行的熏陶,少不了勤奋劳作的传承,也得益于书香气的滋养。
若只是以财富和物质作为家庭的支柱,没有优良家风的支撑,终有一天会走向衰败。
前些日子听到一位亲戚的遭遇,感到唏嘘不已。
老两口辛辛苦苦多年,终于攒了一些积蓄,为了分担儿子的生活压力,特意赶过去帮忙带孩子。
都说“隔辈亲”,看着这个幼小可爱的生命,老两口竭尽所能想把宠爱都留给孙子。
孙子吃饭挑食,甚至偶尔闹脾气不愿吃饭,他们就买了一堆零食放在家里,纵容他吃喝随心。
孙子爱打游戏,有时候抱着手机玩到深夜,他们就依着他,甚至帮忙在儿子儿媳面前隐瞒。
只要孩子开口表示想要什么,不管价钱合不合理,他们都会立马去给孩子买回来。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学的“脏话连篇”,脾气也越来越大,一不高兴就对着家里人开骂。
儿子儿媳见状,刚想管教孩子,就被老两口以“他还小”为由拦了下来。
失了尺度地溺爱,让这个孩子学的挥霍无度,没有半分规矩,学习成绩一路滑到底,还因为经常欺负同学,隔三差五闹到学校。
有一次,孩子问家里人要钱想给游戏充值,由于数额较大,爷爷没有立刻给他,他便砸了手机,还多次推搡爷爷,声称要离家出走。
他们这才明白:养废了孩子,几乎算是败了家。
惯子如杀子,不加节制的溺爱子孙,正是毁掉一个家的根源所在。
家风不正,无规无矩,子孙失德,果报自受。
家风优良,后代相传,经久不衰,福报自来。
贝氏家训中有一条写道: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从先祖贝慕庭开始,贝氏就有着“行善助人”的传承,贝家做医药生意时,也时常接济家境贫苦的百姓。
遇到灾害之年时,他还会开仓放粮,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
后来,贝氏一代代人将这样的家训不断传递下去,才有了贝氏家族的长盛不衰。
一个家,教好了后代,守住了家风,自会立于不败之地。
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若是养出一个不明是非、目无尊长、丢了教养的孩子,也终有一天会败光家产,闹得全家鸡犬不宁,让老人的晚年在悔恨中度过。
从现在开始,立好规矩,讲究原则,不溺爱子孙,不纵容后代,稳住家的根基。
永远记住:万贯家财,不如良好家风。家风端正,才能兴旺发达。
作家冰心说:
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到了一定年岁,学会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是一个人最大的远见。
家人和顺了,日子就顺了;儿女有孝心,父母福气长;家风久绵延,生活万事安。
点个“赞”,愿每位老人的晚年生活,都能幸福健康,家庭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