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长问,老师我家孩子现在四年级,我和他经常因为玩手机的问题发生争吵,我感觉他越来越不听话。每次说好玩1个小时,但是到了时间他经常都说还没打完这一把,要再玩十分钟,过了十分钟,他说刚刚新开一局,还要再玩十分钟,特别让人抓狂,都忍忍不住发火,这种情况要怎么办啊?
父母制定的规则孩子不执行,经常耍赖、违反规则,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差应该怎么办?
前两天看了一视频,有个老师分享了他的管理办法。
他孩子正在上初中,跟很多孩子一样都对游戏非常着迷,经常玩手机忘记了时间。于是他就跟孩子商量,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爸爸问,今天打算玩多久游戏?
儿子说,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估计不够,给你1个半小时好吧。
爸爸你太好了!1个半小时够了。
先别高兴太早!我们要商量一下,万一等会你的游戏刚刚开局,你正玩得高兴,超时了怎么办?
那我就提前预支一下明天的时间,明天扣除就行了。
说话算话啊!你一直都是有信用的人,爸爸相信你。但是我们怎么能避免这种超时的情况发生?
儿子想了想说,你到时候提前20分钟提醒我。
我给你放三个闹钟吧,分别是70分钟、80分钟、90分钟提醒你。
好!儿子痛快地答应了。给孩子珍藏,50本经典书籍推荐好书推荐大全超清PDF版
使用这种方法后,孩子玩手机果然比以前可控多了,基本没有超时过,关键是他们再也没有因为这个事情争吵过,父母感觉省心多了。
两个家长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效果天差地别,区别究竟在哪里?
每次要父母提醒孩子,到时间了催促孩子,甚至抢夺手机,这使用的是“人治”;提前跟孩子商量好使用的时间、超时的后果和惩罚,以及使用闹钟这个“中间人”来提醒孩子,这属于是“法治”,符合法治精神。
很明显后者的效果更好,原因有几个。
首先事先跟孩子商量使用手机的时间,这是比较民主的态度,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也会更愿意听父母的话。
青春期的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强,他们很在意别人是不是把他当回事,他们很不喜欢被当成小孩子,更喜欢跟父母“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越多,他们越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越不容易叛逆。
其次父母事先跟孩子商量如果没遵守规则要有什么惩罚,这个也很重要。
很多父母事先没有考虑全面,在孩子没有按照约定时间放下手机时就会很抓狂,可能生气地说,以后你再也别想玩手机了!这样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制定了规则就要遵守,不遵守规则就要接受惩罚,而且这种惩罚是孩子主动提出来的,他会更加愿意遵守,这也非常符合民主精神、平等精神。
第三,用闹钟去提醒孩子和自己去提醒孩子是不一样的,闹钟代表着规则,代表着制度,代表着公平,这跟个人无关,孩子在一开始会讨厌规则甚至痛恨规则,但是他会逐渐适应规则,在这个过程他不会讨厌制定规则的人,这是成熟的表现。
这种方法正好完全符合我们经常提到的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对待孩子要做到“不含敌意的坚决”或者说“温柔而坚定”。
很多父母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但是当孩子违反规则、没有满足父母期望,他们就会非常生气,容易情绪失控,表现出强权、暴力压制、不尊重孩子等,这属于“有敌意的坚决”。
事实上只有父母用“不含敌意的坚决”态度和“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才能让孩子既学会规则,又不会破坏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温和地坚持原则和界限,用接受的状态来体会孩子的感受,用不伤害孩子的方式表达父母的立场。
“妈妈,我要买个奥特曼!”“不买,家里已经好多了!”
“我就要!这个不一样!”孩子一边说一边哭了起来。
“给我憋住,再哭我下次就不带你出来了!”“不!我就要!我就要!”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这时候妈妈也失去了耐心,声音逐渐提高:“说不买就不买,你前几天才刚买了玩具,每次都是这样,没玩几天就扔到一边了,你看看现在家里多少玩具了,我看到就想给你扔了,买那么多玩具干什么么?”
“不,我就要!”孩子一边说一边开始对妈妈挥舞小拳头。
“我看你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妈妈失去了耐心,一巴掌打过去,孩子哭得更大声了。
“憋住!再哭我还打你!”孩子强忍泪水,满怀委屈地跟妈妈离开了。
这就是典型的”含有敌意的坚决”。看起来是达到了管教孩子的目的,但是妈妈在坚持规则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耐心和温柔,变得暴躁、过于严厉,最后以暴力收场。
孩子除了暴力什么也没学会,他也没学会遵守规则,又对妈妈多了很多敌意。
那么“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怎么样的?可以这样回应。
“妈妈知道你想要,但是我们已经说好了,每种玩具的数量不能超过三个。既然说了就要说到做到。妈妈知道你很委屈,如果你想哭,妈妈可以陪你一会儿,但是玩具还是不能买。”
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耍赖哭闹是没用的,他知道规则就是规则,不会以个人的想法为转移,同时妈妈温柔的态度让他也不会产生敌意。他只会讨厌这个规则,然后慢慢逐渐适应规则,而不会讨厌妈妈。
没有人生来就是完美的爸爸妈妈,但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希望成为好的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