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常抱怨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
玩游戏废寝忘食,就连睡觉、吃饭这点小事也要反复提醒、督促。
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非常消耗父母的能量。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做到自律,有的孩子却依赖大人?
这是因为孩子没有养成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
也就是说孩子缺少自主感。
什么是自主感?
自主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我可以自己做决定;
二是我可以自己负责。
比如在某天晚上,你为孩子精心挑选了一本书,
想睡前一起读,结果孩子却对你说:
“我想读另外一本。”
这种对某件事的选择倾向,就是孩子自主的体现,
哪怕他选的书没有意思,他也成功地经历了掌控感和自主感,
以后在读书这件事上,他的意愿也会更强,读书兴趣也没有被破坏。
生活中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权,获得的自主感就会变多,
这样才会主动去做一些事情。如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方法之自驱型成长免费阅读mobi+epub+azw3
孩子自主感是如何消失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一词,
本质是分清“别人的事”和“我的事”。
拿早上上学这件事来说,按时上学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但有时候大人会主动地承担起原本属于孩子的责任,
一边不停地催促孩子刷牙洗脸,
一边替孩子收拾书包、文具。
孩子动作慢吞吞的时候,还会感到恼火。
整个过程,孩子都在被命令、被安排,没有自主状态。
时间久了,孩子也开始依赖大人的催促。
很多事情大人不说,他就不做,
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本就是直接的责任。
正确的做法:
孩子的课题:早上按时起床,准备上学。
父母的课题: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孩子求助的时候,给予适当地帮助。
父母只需要准备早餐,送孩子去学校,
中途适时提醒,把该做的做完,剩下的交给孩子。
自主感最重要的,就是能自行做选择和决定。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选择的余地,大人替他把路都铺好了,
那么孩子的内在动机被削弱了,对生活的控制感也被剥夺了。
培养孩子的自主感,需要父母后退一步
网上曾经有个话题:如何让孩子讨厌玩游戏?
有人就回答说:只要你天天逼着玩就行了。
在这个设定里,大人对孩子课题横加干涉,
将孩子玩游戏的心理状态从“我要玩”变成“要我玩”,
内在动机瞬间变成了外在动机,孩子受到外部动机驱动,
自主程度也变小了。
总是被大人命令、安排的孩子,是学不会自律的。
所以在谈自我约束前,我们要先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在具体事情上,有时要学会后退一步。
正确的做法:
一是邀请孩子参与到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中来。
从简单的穿衣、喝水、吃饭,到学习时间的管理,
允许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孩子对生活、学习的掌控感。
这种邀请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我信任你。
这这种信任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他会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他们才会对生活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
二是少点控制与强迫,让孩子感到“有所选择”。
生活中的“选择感”很重要。
孩子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反抗我们,
然而一旦体验到了选择感,抵触情绪就会少很多。
比如孩子不愿意上床睡觉,你告诉他,
可以选择看绘本或者讲故事,这样小小的改变,
都能让孩子从抵抗到配合。
在很多事情上,孩子如果多了一份自主感和参与感,
他会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自由的,
也会更乐意配合父母,更容易养成自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