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回澜初中寿校长的邀约,希望我做一个视频给家长分享,于是我就尝试着录制了一个,请大家多提宝贵建议。央视力荐超500部高分优秀纪录片推荐,孩子看了格局炸裂自律成瘾
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觉察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有差异的成长
先给大家讲一个我最近接访的案例:有一位初中生的妈妈来求助我,说他孩子已经两个月不上学了,只要一说到上学,孩子就说他的胃很疼,但在家里却又是好好的,去医院里也看不出任何毛病。这个星期的中午,妈妈和孩子一起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与孩子以及他的妈妈交流后得出以下两点:
一、看见孩子的真问题
01胃疼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
当时我问孩子:“是不是因为胃疼,所以没有办法上学。”
孩子:“说是的。”
我再问:“那你现在胃疼不疼?”
孩子:“现在还好,不怎么疼。”
我:“是不是因为学校饭菜你感觉难以下咽,所以造成了胃不舒服。”
孩子:“是的!”
我再问孩子:“你一天在家主要做什么?”
孩子:“我在电脑里学习,有一个课程的,但电脑学习一天没有超出五个小时。”
在我询问孩子的时候,妈妈急不可耐地插话。
妈妈:“我都要放弃这个孩子了,也不去上学,甚至骗我,他就是心理有问题了!”
此时的孩子马上就开始变得情绪激烈起来。
孩子:“你在家里也老说我心理有问题,说我懒惰。我没有,我就是胃疼,就是身体不舒服。老师,她老说我!”
从现场的对话和我对母子俩的观察来看,我猜测存在的四个可能:
(1)孩子与学校老师或者学生在交往方面的问题。
(2)对妈妈叨烦和过度管控的强烈抗议。
(3)对电脑游戏迷恋引发的。
(4)小学时宠溺过度十分舒适,到了初一以后学习紧张无法一下子适应。
02从关心孩子健康出发与孩子进行沟通
(1)先直面孩子的问题
我:“看起来你目前的状况并不健康。你现在自己觉得有没有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你看你眼睛红红的。”孩子立马就说他自己也感觉到了。
(2)寻找引起不健康的原因
同时我例举了我在相对空闲时昏昏沉沉造成的原因,还例举了我亲戚睡不着被医生起先说成是老年痴呆,后来去上海医院看,经医生了解后实际是因为生活没有规律造成了睡眠不良状态。
我:“你是不是睡眠现在也没有规律了,晚上有时也在用电脑,而且还比较迟。白天呢,就昏昏沉沉。”孩子当面默认了确实有时是这样,但强调并不多,一般都是晚上11点前就睡了。
(3)点醒梦中人
我:“你的问题就是因为没人监督造成的后果。没有人监督,确实让我们更加自由自在,舒适度很高,表面看起来也好事,但事实上也可能成为坏事,因为生活规律被破坏了。所以在该读书的年龄还是要去学校读书,被周边的人监督,这是健康的规律。同时,在长身体的年龄阶段需要多锻炼,保证身体更好地健康发育,这也是规律。
03教给孩子健康的方法
(1)教授方法
我:“第一步可以抚摸肚子、按合谷穴,就是可以坐着也能做到的。第二步可以做个八段锦气功,做一些慢工细活的运动。第三步到室外锻炼,跑步打球竞技性强点的。”同时我也建议妈妈此时此刻一定要护好孩子的胃,用心做好孩子每餐吃的。
(2)主动帮助
我:“如果碰到在学校里的困难,我愿意提供帮助,帮你去到学校与学校领导和老师说。但我建议最好是你自己解决。”
(3)指点迷津
我:“让自己健康有保障,重点还是规律,有人监督就能保证规律运行,我十分希望你去学校读书,让自己变得有规律,从此变得健康起来。孩子你能否答应我吗?”
此时,孩子低了一下头,然后再次抬起来,跟我说:“明天我会去学校的!”
二、与家长分享的几点建议
上述案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个案,但背后却反映了家庭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关键因素,为此与大家分享几点建议:
01把孩子当做成人来看
什么意思呢?就是平等、尊重、接纳、倾听这样的角度,以前我们总会随着惯性思维来看孩子:“不懂事,调皮,学习不好”。这些定势会造成我们对孩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切忌在别人面前说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孩子单独时又经常性地挖苦、讽刺他的不足和曾经他在意的伤疤。希望我们能看见孩子的努力,看见孩子的需要。
02把自己做回孩子看看
什么意思呢?就是想想自己曾经也都幼稚过、犯错过……因此,我们就会从孩子需要出发,去共情同理到孩子目前的种种困难。同时也希望我们我们有比孩子大一岁的好心态。你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大朋友。我们不妨体味一下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小王子》里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希望我们是这少数的人。
03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尊重孩子的差异,每个人生而不同,但每个人可以在他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到独一无二。要看到孩子的优势项目,多一点正向引导,拥有“只追前一名”的心态。建议用刻度化提问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比如“你给自己打分打几分?”“如果再增加1分,你会朝着哪个方向努力!怎么去努力?”“我们试试看,好不好!”这样的引导是有意义的。少一点带着否定思维的“你是叛逆了!”“你早恋了!”“你压力太大了!”“你就是有心理问题了!”等等。
“觉察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有差异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