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只告诉你这话的人,其实很不负责任。因为TA没告诉你究竟应该怎么夸?夸错了,只会适得其反。
我儿子今年上初一了,在这之前,一直是阳光、活泼、开朗的中等生一枚。但是仅仅过了两个月的初中生活,他的心境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昨晚和儿子说了一下他最近的练习需要加强,说的时候语气有点不太好。因此说完以后,就觉得有点后悔,正好昨天我和他们班主任问了他在校表现,老师夸他了。于是我就跟他说:“你们班主任夸你了。”结果他抱着胳膊,斜着眼很不屑的说了一句:“切。”我当时就无语了——什么鬼?夸你你还不开心?
于是我追问他:“你究竟想要我怎么对你?”过了很久,他才轻轻的说:“我觉得你在讽刺我。”我听了这话,马上翻出手机,把老师发给我的话给他看。他顿时抱着我嚎啕大哭。看着他哭,我的内心也酸酸的,忍不住跟着掉眼泪:“孩子上了初中以后,的确因为一些客观的问题被我和老师批评了好几次。而且作业变多了,休息和玩耍的时间都被压缩,内心的郁闷也就无处发泄。”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我没有夸过他吗?当然夸过。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可老师的几句话,却让他忍不住泪奔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一、他长大了,能让他产生成就感的事情发生了变化,旧的夸奖失效了。
一岁的孩子,路走的稳当都值得夸奖。十岁的孩子你再夸他走的好,他会觉得你有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多曾经值得夸奖的事情,如今都变得理所应当。
二、来自家人的关注和肯定已经不再是他需求的主体,他开始脱离家庭走向独立了。
不论孩子大还是小,太过主观的夸奖,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帮助,比如“你真棒”。小孩子会为这句话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的心智还处在和家人高度捆绑的阶段。但是这种来自家庭的主观认可,随着孩子长大,效力就会逐渐减弱。
很多家长把类似“你真棒”的夸奖说成了口头禅。可是没有客观的事实作为支撑。对孩子来说,这就是家人的主观评价,随着孩子长大,他的世界变大了,家庭从他的全部,逐渐变成了一部分,那么来自家庭的夸奖,效力自然就下降甚至消失了。对孩子来说——“我爱你”是无条件的,但是“你真棒”必须得说清楚“棒在哪里”,让孩子的成就感、能力感与客观事实挂钩,这样才不会显得虚无。
三、学业的比例加重,家长和老师对学习的重视,也让他迫切的需要更多来自学习上的成就感。这时候,多少夸奖,可能都没有解决一道难题给孩子带来的成就感多。
上了初中以后,考试科目增加,孩子们需要攻克的问题也变多了,但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需要刻意去扭转,他们的注意力都会更多的转移到学业上去。这时候,他们的成就感更多的来自学习能力的增强。
我儿子就很有代表性,作为一个普娃,他很难一下子适应小学到初中的转变。几个月前“淘气”在小学老师眼里还是正常举动,几个月后就值得初中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告状。玩耍的时间变少了,为了每天都能玩一会儿,写作业也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结果又被所有学科的老师投诉。学习的内容也变难了,明明努力了,可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成绩的提升,挫败感也随之而来。
可见他现在的成就感来源,几乎都在学习这个范畴里。所以老师夸一句,胜过我夸百句。
但是老师毕竟面对的是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做不到对孩子时刻关注。而且初中老师默认学生应该做到的事情非常多,学生做到了是本分,做不到要扣分。因此老师夸奖孩子的理由也变得更少、更有指向性。
所以家长在这时候要做好师生的桥梁,一方面让孩子理解老师为什么会“关注不到我的进步?”;另一方面要积极的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及时将老师的“夸奖”传达给孩子。
总结:家长要正确理解“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第一、夸孩子的客观能力增长,不要主观评价。第二、不要回避批评教育。做错了事,挨批评是应该的,教育过后也是成长。没有人一辈子不犯错。但是同一件事孩子下次做对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表扬。从“批评到表扬”给孩子带来的成就感增加是双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