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上学时,太过专注于学习,甚至忽略掉铃声的响起;
长大后,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总是会忘记时间流逝;
地铁上,沉浸于一本好书,清醒时已坐过了许多站。
当我们全心全意的从事某件事时,总会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让内心获得愉悦与安宁,而满足感,便会应运而生。
心理学家米哈里教授,把这种因专注而带来的感受,称作“心流”。
米哈里教授指出,“心流状态”不仅可以让人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还可以让人获得幸福感,改善生活品质。
今天,兜得慧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便是米哈里教授的大成之作——《心流》。
从日常生活到休闲娱乐,从工作学习到人际关系,米哈里教授为我们一一阐述了如何拥有心流状态,如何去更好的探索快乐,靠近幸福。
爱默生曾说:“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但米哈里教授却认为,人生这趟旅程,充满了爱与惊奇、快乐与意义。央视力荐超500部高分优秀纪录片推荐,孩子看了格局炸裂自律成瘾
当我们熟练掌握收获幸福的方法,并学会运用时,便可以拥有真正的美好生活。
1幸福的源泉,是内在秩序的建立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
一个人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家后,他把调皮的孩子骂了一顿;孩子生气,就去找打盹儿的猫发泄。
而猫逃到街上,一辆卡车经过,司机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总是被一些小事所影响,使得我们的内在秩序缺失。
我们的大脑被情绪掌控,注意力不断分散,到最后不但让自己焦虑不安,也开始影响到他人。
米哈里教授认为,这种状态是一种“精神熵”,是精神从自然有序的状态,趋向混沌无序、喧嚣躁动的状态。
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是追求而来的,而是内心秩序安宁的附带现象。
内心越混乱失序,人们越无法平静下来,自然也就离幸福感越来越远。
生活上,比得意忘形,更可怕的是失意忘形,我们的内在秩序一旦混乱,我们也就离自我解体不远了。
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难处的环境,只有难安的心。
心难安,是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太多,常常给人一个措手不及,让心中的负担越来越重。
兹心以为,与其纠结琐碎,不如整理思绪,让失序变成有序。
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麻烦,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便是,接受它,然后去建立稳定的内在秩序。
人生本无常,心安是归处。
只有使得心灵安稳,才能让生活接近幸福的境界。
2无止的欲望,将知足的快乐绝缘
看过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头毛驴在山坡上吃草,没吃几口,突然发现,对面山坡绿草遍地。
于是便奔向对面,跑到了之后,又吃了几口,又发现旁边一处的草质更佳,于是又开始奔跑。
如此再三,毛驴只为了追逐更鲜美的青草,最后却累得筋疲力尽。而这时,它却发现自己竟又回到了最初的那座山上。
毛驴总以为可以得到最好的,却忘记了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真正的累,并不只有身体,还有对欲望的无限渴望。
人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往上走,可以拥有更多的机遇与财富,这本无可厚非。
可若欲望开始膨胀,为提高生活品质无尽奔跑时,只会发现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米哈里教授在书中讲到,在奋斗的过程中,设立新目标并没什么不好,可太多人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当下,从而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兹心也觉得,如今的社会,发展变化太过迅猛,太过一味追求,不懂享受,最后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生从没有完美的快乐,但却有知足的喜悦。
丰子恺说:“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
安于当下,懂得知足,才能过好每一天,才能走好以后的路。
3克服孤独感,关键在于自我重塑
以前看武侠小说,总是不明白高人大侠为什么喜欢闭关修炼,而且一闭关就是几月,甚至几年。
或在谷底古墓,或在深山老林,闭门谢客、与世隔绝,忍受着寂寞单调,承受着孤独煎熬。
长大后,渐渐明白了,唯有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一个人才会变得强大。
孤独是人生常态,没有谁可以陪伴谁一辈子,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与自己相依为伴。
米哈里教授告诉我们,既然无法避免孤独,那就让孤独成全我们。
孤独会塑造自我,也会被自我塑造。
忍受孤独,会使一个人的精神不断承受极限,但也会使一个人开始正视与反思自己。
梭罗曾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人群的聒噪,在瓦尔登湖畔静住两年。
他在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畔,每一刻都在感悟自然,每一天都是对灵魂进行探索。
他会在这种状态下,体会到自我的价值,也感受到了,“心流”带来的满足感。
那种满足感,实际上也是充实感,是一场对内心的治愈。
兹心觉得,寂寞是成长的增值期,也是自我重塑的必经之路。
人活于世,总要学着忍耐孤独,懂得从中收获一份本真。
听过这么一句话:“孤独是爱意味深长的馈赠。”
学会和自己相处,才能见自己的内心,跳脱世间的诱惑,从而让内心变得丰富强大,然后惊艳众人。
4掌控专注感,生活便会充满奇迹
我们正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有太多的人为追逐利益,而忽略了根本;太多人为了挣取快钱,而不愿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
正因为如此,近几年人们越来越看重“匠人精神”。
所谓“匠人精神”,就是对职业的尊重,对细节的把控,对工作的专注。
米哈里教授在书中,以《庄子》的“庖丁解牛”为例,讲述了一个厨师工作时的专注感。
其中有一句话,叫“神遇而不以目视”,厨师宰牛并不是靠着眼睛去看,而是全身心去感受这项工作,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
也许这种感受听着有些玄幻,但很多人都可以达到这种状态。
我们学到的《卖油翁》也是如此,把一个铜钱,放在油壶嘴上,然后把油倒进去,铜钱不沾一滴油。
当人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完全享受这种过程时,便会进入状态,从而心灵合一,这种状态下完成的工作,往往让人惊艳。
兹心也有过这样的状态,曾经写文章时,状态完全沉浸其中,自己会随着笔下人物情绪境遇的起伏而起伏,当一气呵成时,整篇文章都会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其实,工作的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西塞罗说:“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当以一心行一事,心无旁骛时,便可以持续发力,创造奇迹。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伟大。
5把握进化权,苦难是成长的契机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
这句话虽然听上去很残酷,却也印证了一个事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米哈里教授觉得,凡是逆袭,都源于挫折当中的“心流”。
物质的贫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走向,精神的丰盈与否,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当一个人能够学会不仅仅去追求物质时,他的人生就已经开始进化了。
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虽然已有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但他还是决定第85天,继续出海。
尽管老人倾尽全力才补到一条大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了一个骨头架子,可他在与大海的搏斗中,却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
我们之所以喜欢圣地亚哥这个角色,是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困苦中发现并掌握进化权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从逆境中找到出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时刻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这样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兹心觉得,所有的苦难并不是结局,而只是开始。
不要对苦难充满怨怼,也不要选择逃避、将就,若认命,便没有了明天,也没有了来日方长。
要知道,命运总是不尽如人愿,但往往就是在这矛盾和艰辛中,人才能得以成熟起来。
人生如硬币,有正便有反,翻过苦难,便是温暖人间。
6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专注的人,内心是丰富的。与世隔绝的专心,让其每时每秒都在感悟生活,都在对灵魂进行探索。
内心越平静的人越优秀;越懂得独处的人,越能明白世界的真相。
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世间万物,皆在本心,并不需要向外去求索。当一个人能够从自己内心寻得满足,那他本身就是一个骄傲的存在。
人生,就是一场心流,就是一场自己走向自己的旅程。
等历经世间千回百转,尝尽人生苦辣酸甜,才明白,活在当下,心安则佳。
岁月荏苒我心不改,成熟已然梦想不变,这便是一个人生活最好的态度。
愿你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的丰盈,不问风月,只在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