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什么样的孩子最让人羡慕?
那么,那些几乎不需要家长的反复提醒,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能做到自我负责的孩子绝对榜上有名。
这样的孩子,不需要父母总去催,总去问,也是到这种时刻,父母才能真正地体会到那句:
“孩子大了就轻松了。”
有个懂得自我负责的孩子,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遗憾的是,在我们后台,父母最常抱怨的就是孩子各种不自觉的表现:不是作业本找不到了,就是玩手机、打游戏玩得废寝忘食,就连睡觉、吃饭这点小事也要反复地提醒,这些孩子需要大人拽着往前走,催一催才会动一动。
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非常消耗父母的能量,也成为育儿过程中最“心累”的一环。
很多父母不解,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做到自律,有的孩子却那么依赖大人?
“自律”一词,“自”在先,“律”在后。
也就是说,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建立自主意识是大前提。
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往往就在于少了自主感。
01什么是自主感?
自主感是一种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M.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人都有三个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其中,自主需求是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的第一个心理需要。如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方法之自驱型成长免费阅读mobi+epub+azw3
自主感是指孩子对事情开始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希望对行动拥有实际的掌控感。
简而言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 我可以自己做决定
- 我可以为自己负责
比如,在某天晚上,你为孩子精心挑选了一本书,想睡前一起读,你以为孩子肯定没有异议。
结果他却突然对你说:“我想读另外一本。”
这种对某件事的选择倾向,就是孩子自主的体现,哪怕他选的书没什么意思,他也成功地经历了掌控感和自主感,以后在读书上这件事上,他的意愿也会更强,读书的兴趣也没有被破坏。
体验自主感对孩子来说很重要,这会给他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生活中,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选择的余地,获得的自主感就会变多,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长期自律的孩子,就需要这种自我意识驱动下的自发行动,而不是靠父母的管控。
提起孩子不自律,父母常常有苦难言。
我们固执地认为:因为孩子不自觉,大人才每天跟着后面又催又急的。孩子越是不自觉,我们管得越是密不透风。
事实上,孩子种种的被动表现是“果”,不是“因”,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被剥夺了主体性,才会表现出种种的不配合。
自主感消失了,自律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