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金光闪闪的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
“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最初或许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看的是父母的付出和修行。
那些金光闪闪的孩子背后,都站着默默铺路的父母。
1. 发掘孩子天赋,帮他找到人生方向。
亚运会期间,15岁小将陈烨摘得滑板男子碗池冠军,一战成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父亲为了呵护他的这份天赋和兴趣,几乎付出了所有。
从小,父亲就想发掘儿子的兴趣爱好,带着儿子不断地尝试,当他发现儿子真的喜欢滑板时,便倾尽全力支持。
带儿子观看教学视频、逐步分解动作,手把手指导儿子;
辞掉自己的工作,为儿子开了一家滑板店;
为了给儿子训练创造条件,耗费半年,花费10万,自建了一个碗池……
孩子的潜力,需要父母发掘,有天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在背后推一把。
林清玄曾说,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时代已经变了,千万别再用统一的模板去捏造孩子,那些只会刷题、空有成绩的“学习机器”,终将会被淘汰。
挖掘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的兴趣,才是父母最好的支持和托举。
2. 学会规划,提升孩子的人生上限。
“高考战神”王金战,曾带过一个55人的班级,班上有37人考上了清北,还有10人考进了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
在他看来,孩子与孩子间差的其实不是成绩,而是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的规划和认知。
一开始,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进入名校,但很快他就发现,女儿的智力非常平庸,想要考取北大几乎是痴人说梦。
他费尽心思,研究了清北当时的招生政策,最终决定让女儿走特长生的道路,并为女儿选择了一项冷门乐器:中阮。
就这样,女儿靠着这门特长顺利考进了北大。
双减是考验也是机会,提高自身认知,学习教育规划,孩子才能少走弯路。
若是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条件,那便多带着孩子出去走走,见识世界广阔,体会人间百态,如此也能提升孩子的视野和格局。
3. 自我提升,做孩子成长的教科书。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条高赞回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当我们羡慕别人家孩子的时候,也该反省反省自己。
很多父母,自己消极摆烂,却逼着孩子读书自律,自己愚昧无知,却对着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榜样往往比训斥更有效,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会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托起孩子的人生。
▽
网上有这样一个比喻:
养孩子就像装修房子,若你全部外包给他人,日后注定会麻烦不断。
双减,减的不是父母的责任和担当,违法补习被明令禁止,也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撒手不管放养孩子。
教养的责任,父母的身份,不能被任何人或者机构替代。
教育要拼爹拼妈,但拼的不是金钱和背景,而是格局和眼界,是对孩子的用心程度和负责程度。
父母和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补习班”。
点个赞,和所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