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宝妈跟我抱怨说,小时候粘人的女儿,进入青春期后,跟她一点都不亲了。
除了早晚一同吃饭,平时几乎见不着女儿的面,她在家都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女儿在房内用手机和同学聊天嘻嘻哈哈,但一出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沉默、冷淡、不说话。问一句答一句,不问就不开口。
最令宝妈生气的是,她打开女儿的朋友圈,竟发现,自己被屏蔽了。
宝妈苦笑着问我,孩子长大了能理解,但长大后却一点都不跟妈妈亲,这是怎么了?
依恋心理学认为,如果孩子从小和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那这种稳定的互动关系,能持续到孩子成年。
而如果孩子从小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他长大后,很可能跟父母没话说,甚至一提起父母,都有怨言。
那怎样可以培养孩子安全型的依恋呢?暑假怎样促进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感情
心理学家安斯沃思,在评定孩子与妈妈互动模式时,提出了4个维度,这4个维度对应的是4件事。
而长大后依然“跟妈亲”的孩子,恰好是妈妈做对了这4件事。
建立情感纽带
《依恋的形成》一书指出,孩子在6-12个月时,会与妈妈建立稳定而牢固的情感纽带。
这时期,他对妈妈的爱恋达到了顶峰。他会像个小尾巴一样,眼神和身体都追随着妈妈。
妈妈走到哪,他必须跟到哪,他总想赖在妈妈怀抱里不下来,总想要亲亲妈妈、摸摸妈妈。
但如果,妈妈在孩子半岁时,将他留给别人照顾,自己则离开家外出。
那孩子就会把照顾他的这个人,当成主要的依恋对象,对妈妈的爱意也就没那么深。
等到了2、3岁时,即便回到妈妈身边,但在孩子心里,主要照顾人却比妈妈更亲、更重要。
妈妈想要重新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建立亲密无间的依恋关系,会比较难。
但如果妈妈必须在产后半年就回到工作岗位怎么办?
别着急,即便孩子由他人养育,但他天然地更亲近妈妈。
如果妈妈必须要上班,那下班后,也要抽时间与孩子相处、互动。多抱抱他,多和他说话,多陪他玩耍。
在孩子3岁前,妈妈尽量不要与他长时间分开不见面(几天或几个月)。
因为分离,会让孩子焦虑,从而产生不安全的依恋。
只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一直都在,情感纽带没有断裂,孩子才更有可能与妈妈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
但有些孩子从小就是妈妈带,怎么他长大后,也跟妈妈不怎么亲呢?
判断依恋关系,不仅要看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要看她和孩子的互动方式。
若妈妈能与孩子有以下的互动,那孩子大概率会是安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