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十二时辰表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而独创于世的。
一昼夜被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原来古人把时间都划分地那么美!
子时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丑时
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春秋左传正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