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怀孕了,有时候想吃辣的,或者点个外卖,婆婆和老公都不允许,说吃这些东西不好,容易让宝宝出生后有毒。
前几天,她婆婆又给买了一些鹅蛋,让她两天吃一个煮鹅蛋,说这样可以去毒。
表妹婆婆说的这个“毒”,指的就是大家并不陌生的“胎毒”。
表妹知道家人都是为宝宝好,但还是会不开心,也不愿意吃鹅蛋。
日常生活中,因为“胎毒”而引发的家庭纷争,也普遍存在。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胎毒”?
胎毒是中医的范畴,最早在清·陈复正的《幼幼集成》里有记载:
“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是也”。
宝宝出生后,皮肤上容易出现一些皮肤症状,中医认为是“胎毒”所致,其发病原因与妊娠期间母体的热毒有关。
而西医里并没有“胎毒”这一说法,因此,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新生儿常见的“胎毒”
♥乳痂
有1-2个月的宝宝,会在眉毛间、鼻梁、头皮上会出现黄白色痂样的皮疹,抠也抠不掉,洗也洗不净,看起来脏脏的,一般就是乳痂了。
西医称之为新生儿脂溢性皮炎,
平时护理时,千万不要用手强抠,可以先用婴儿油或者凡士林软化,等半小时,配合用婴儿洗发水清洗后,再用湿毛巾轻轻擦拭。
有乳痂的宝宝,一般会在几周或几个月内自行好转。
♥湿疹
湿疹又称为“奶癣”,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皮肤呈现红点,红疹或红斑的状态。
屏障功能是人体抵御外界物质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宝宝的皮肤娇嫩,皮肤屏障功能不完整,容易因为外界物质导致过敏。
湿疹通常从宝宝头部开始,有的会蔓延至肩颈,后背,四肢及全身。
在护理时,勤给宝宝洗澡,平时也可用纱布毛巾轻轻擦拭脸部及身体,去除多余皮脂,让宝宝的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
给宝宝穿棉质的衣服,不要穿得过多,常给宝宝换洗衣物,同时宝宝的衣服要彻底洗干净,避免洗衣液、洗衣皂等物质对皮肤的刺激;
由于湿疹很痒,要及时为宝宝修剪指甲,以免宝宝抓伤自己。
这些护理方法,可以帮助宝宝好得快一点。许尤佳医生:儿童保健知识与食疗大全电子书[超清全彩版]
♥黄疸
几乎每个宝宝出生后,都要经历新生儿黄疸。
宝宝出生后,为了很快适应母体外的环境,需要快速将胎儿期的血液(红细胞)代谢掉,在代谢过程中生成了“胆红素”(胆汁中的一种淡黄色色素)。
这些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肝脏进行“废物处理”,再经胆道、肠道成粪便排泄出体外,部分“处理过的废物”由血液运送到肾脏,经尿液排泄。
由于宝宝刚出生,肝脏“处理废物”的能力还不完善,当胆红素生成太多,超过宝宝的排出能力,就会出现皮肤、眼白发黄的现象,也就产生了黄疸。
足月出生的宝宝,黄疸会在出生后2-3天出现、出生后5-7天达峰、出生后2周左右消退。
但是如果宝宝的黄疸出现了过早、过程过快、峰值过高、持续时间过长等情况时,或者出现其它不正常表现时,要及时看医生,让医生诊断是否是病理性黄疸,以免耽误病情。
胆红素通过尿液、粪便排出,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大多会自行消退。
对于足月的黄疸宝宝,护理时要确保充分的喂养。
可以增加喂奶频次,每天喂养 8~12 次甚至更多,促进宝宝排尿、排便,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黄疸。
虽然西医没有去胎毒一说,但是胎毒流传至今,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如何去“胎毒”?
民间流传的去胎毒方法:
吃鹅蛋、孕晚期喝玉米须水、薏米水、冬瓜水、绿豆汤、鸽子汤等,这些方法肯定但不绝对。
如果孕妈妈本身属于湿热体质,比如孕期皮肤长湿疹、痘痘,眼干、口渴、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烦、小便黄、大便干燥或便秘等。
孕晚期可以适当吃一些绿豆汤、玉米须水、冬瓜汤、薏米汤、莲子粥等利水祛湿的食物。
既然胎毒多与孕妈妈在孕期的不良饮食或情志有关,那么孕期预防更重要。
1.饮食合理搭配
怀孕期间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多吃应季性新鲜果蔬,注意荤素搭配。
少吃或不吃多盐、辛辣、煎炸、油腻、腌制、不新鲜的食物。
即使在夏季,也尽量少吃冰淇淋等冰类的食物。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保障肌体的平衡和良好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3.保持情绪的平和
由于孕期的种种不适,很容易影响孕妈妈的情绪。
喜欢生气或心情压抑,也容易加重身体内的毒,让胎儿出生后易烦躁、哭闹。
因此,妈妈们在孕期要调节,多想身边美好的事物,保持平和的情绪。
总之,胎毒一说,是提醒妈妈们在孕期要注意饮食合理搭配,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情绪的稳定平和。
只有妈妈身心更好,肚子里的宝宝才能好。
在这里也提醒孕妈妈们,饮食调整可以,切忌为了“去胎毒”乱吃药和偏方,盲目服用有隐患。
孕期你“去胎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