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岁:
爸爸的榜样教育
赋予孩子价值感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应该是母亲。而当孩子到了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多的需要父亲的影响。”
不由想起知名教育家贾荣韬的经历:
早些年,贾荣韬作为一位企业家,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度把儿子的教育扔给老师和妻子。
结果,当儿子进入青春期后,不仅成绩倒数,还沉迷网络游戏,多次参与打群架,几乎被学校劝退。
这一刻,贾荣韬才幡然醒悟:
“事业还可以再打拼,孩子的成长却不可能重来,挣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对孩子教育的失败。”
于是,他毅然决定关闭工厂,开启了专职陪读的日子。
几年间,他阅读了200多本教育类的书籍,写下八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教子心得,并坚持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考评。
儿子沉迷游戏,他不再打骂、说教,而是引导儿子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
儿子犯了错,他不会一味训斥,而是站在儿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引导儿子进行反思;
儿子不服管教,他也不再硬碰硬,而是努力改善亲子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
贾荣韬的改变被儿子看进眼里,儿子深受感动,开始捡起落下的功课,最终,逆袭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后来,又追随父亲的脚步,投身于教育事业。
作家马克·吐温曾说:
“男孩在12岁左右的时候,会找到一个男人,去崇拜他、模仿他,把他当作自己一生的榜样,这个男人十有八九就是他的父亲。”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爸爸就是他的独立宣言,是他成长的教科书,更是他走向世界的引路人。
有父亲在身边,孩子就有了力量之源。
《坏爸爸,好爸爸》中,还记录了一个特殊的孩子轩轩。
他一出生,脑瘫、癫痫、自闭症,这些疾病就全部降临在他的身上。
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位称职的好爸爸。
爸爸干强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儿子独立生活,哪怕教儿子刷牙花了八年,教儿子上厕所花了十年,他也始终没有放弃过。
多年来,他不断学习关于自闭症的知识,每天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着儿子身上的变化。
在爸爸的引导下,轩轩也在一点点变好:
他学会了自己洗漱,发掘了弹钢琴的天赋,知道了剩菜剩饭是厨余垃圾,还会给疲惫不堪的爸爸按摩,说“谢谢爸爸”、“爸爸棒”……
在纪录片的结尾,这个小小少年已然能够独立上学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尔弗说: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会一点一滴地渗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灵魂。”
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亲的一举一动,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刻画了他未来的模样。
优秀的父亲,都懂得用自己的身教,托举起孩子的人生。
《奇葩说》中,选手颜如晶曾说过一番话,让人记忆深刻: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爸爸能给予孩子的陪伴,其实是有“期限”的。
别再借口工作忙,也别再抱怨陪孩子累。
否则,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
当自己想拥抱孩子时,才发现已经够不着了;
当自己想和他们做朋友时,才发现已经丧失资格了;
当自己想重新当一回父亲时,才发现已经没有机会了。
趁孩子羽翼未丰,趁你还有时间,不要让爸爸这一角色,变成孩子记忆中那团模糊的身影。
点亮“赞”,与所有父亲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