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幼儿园的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中,而报上名的宝妈,相信在七月和八月这两个月份并不会轻松。
面对着首次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宝妈会在这两个月极度焦虑和不安。
很多宝妈对孩子幼儿园的生活会有隐隐地担忧,不只是孩子会在刚进入幼儿园时哭闹没有安全感,宝妈也会因突然离开孩子而不知所措不适应。
有的宝妈还有另一个担忧,就是幼儿园一个班大约有40多个孩子,但仅仅有3个老师,这就从侧面说明了老师无法一对一地顾及到孩子。然而,孩子之间一定会有打闹争玩具的时候,这时一些孩子可能会被欺负。
为了不让孩子在进入幼儿园被打吃亏,大部分的宝妈在暑假这个空档,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速成教育。比如:
告诉孩子被打了一定要告诉老师;还有就是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家长的用心良苦可以理解,但是,“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真的对自己的孩子好吗?
其实,针对孩子之间的打闹问题,儿童学专家做过比对实验,这个实验的主题就是研究孩子之间的打闹,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据实验结果显示,孩子因为性格和性情不一样,在打闹这件事情上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局:
孩子性格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1. 打不还手,没有任何作为的孩子
这种被打却不懂还手,不敢有任何举措的孩子占了八成。
也就是说这一类孩子在遭遇被欺负的事件时,只会自我消化,不会打回去或者求助老师。
结局:这种被打后选择自我消化的孩子,下一次还会遭遇被欺负,甚至是同一个孩子的欺负。
孩子本性里是会带有一定欺软怕硬的色彩,被打的孩子只要不采取行动,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欺负。
2. 被打选择还手
被打选择还手的孩子大约占了一成,这些孩子在遭遇欺负的时候,选择以暴制暴,一定程度上让施暴的孩子不敢再次动手,缓解了自己再次遭遇欺负的可能。
然而,这种情境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打的孩子选择还手,被欺负的孩子再一次被打倒了。
这种情况下,遭遇欺负的孩子会被对方疯狂的再次回击。孩子学习不主动怎么办?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高效陪读课完结mp3
结局:被欺负选择还手,孩子若是不能认清现实,没有十足的把握,往往会被打的更加严重。
3. 告诉老师或者爸爸妈妈
这一类被打会寻求外在帮助的孩子也占了一成,在告诉老师后,老师会介入,会告诫打人者,打人者大部分不会再打这个寻求帮助的孩子,而会转移目标。
结局:
在幼儿园被打,最好的方式就是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
若是老师不作为,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回家倾诉,以便了解情况和老师及时沟通或者做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看了儿童专家的实验和结论,家长理应当清楚:孩子被打,教孩子打回去不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
为了孩子的安全,作为家长理应当教会孩子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在学校里老师才是孩子的“守护神”,而不要害怕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
孩子的“世界”,其实没有太多纷争
那么,很多家长会有疑问,明明昨天孩子还说谁谁欺负她了,第二天回来又说和对方玩儿了什么游戏,孩子之间为何会相爱相杀呢?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两个孩子抢玩具抢得不可开交,大打出手。
然而,几分钟之后,两个人不在一起又会互相寻找对方,见到对方后会喜笑颜开,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三岁以上的孩子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高速发展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会非常护“短”喜欢占东西。
但是一旦这个劲头过去了,孩子就会忘掉刚才发生的事情,继续和朋友们玩。
孩子本善良,有的时候一些行为不是本意,家长要多包容,多引导孩子。
孩子被打了,家长该如何应对?
1. 给孩子拥抱,给足安全感
孩子被打后,会十分没有安全感,往往心里很委屈。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首先不要说教而是要给足孩子安全感,抱一抱孩子,让孩子平静下来,再去了解事情的经过,提出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见。
2. 不介入孩子之间,孩子的矛盾孩子自己解决
切记,父母不要插手孩子之间的事情,给出意见后,尝试让孩子去自己解决,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内心强大起来。
知道遇事怎么处理,下一次处理事情的反应速度也会加快,避免成年以后遭遇暴力手足无措。
3. 教给孩子,做合群的孩子,自信
被欺负的孩子大都看起来非常颓废,衣衫不整,或者自卑胆怯,若是孩子看起来自信阳光气场强,也就不会轻易地被欺负。
另外在孩子没有上幼儿园前就要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多进行人际交往,做个合群的孩子有助于孩子在上幼儿园后不被孤立,不被欺负。
4. 告诉孩子发生任何事要求助老师
孩子上幼儿园后,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学校期间老师代替妈妈来保护你,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求助老师,老师会帮助你。
如此,孩子就会养成惯性,在学校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寻求老师的帮助,也就会很少被欺负。
结语:
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进入的第一个大集体生活的地方,而没有了妈妈的保护,宝宝会有一段时间的坐立不安。
这时妈妈不要过于心疼孩子,可以提前教给孩子遇到某些事情需要怎么处理,孩子的适应能力其实很强的,相信孩子会处理好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非常快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