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好友来找我求救。
因为她近期需要出差一周,明明还有爸爸在家照顾,可7岁的儿子腾腾却死活不愿意妈妈走。
好友没辙了,只好委托我去开导开导这小家伙。
经过我耐心地询问,腾腾终于说出了真相:
“如果妈妈不在家,我会被爸爸饿死的!”
小家伙哭哭啼啼,惊恐全写在脸上。
一开始,我还不太理解这份惊恐从何而来。
可随着好友在腾腾面前贬低孩子他爸的画面浮现脑海,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腾腾爸爸平日忙于工作,时常早出晚归。养育孩子和家头细务,基本都是好友一人完成的。
日子长了,好友难免心生怨言,便忍不住在儿子面前数落和吐槽孩子他爸。
“你爸连碗都不会刷,一点生存能力都没。”
“你爸连饭都能烧糊,你跟着他早晚得饿死。”
“你爸连狗都不如,狗还知道着家呢!”
渐渐地,在腾腾心中,爸爸就是一个无能、无用的人,因而这次他打死也不愿妈妈离开他。
我内心一阵唏嘘。
也许对于好友来说,对老公的贬低,不过是疲惫之时的宣泄。
可对于孩子来说,这句贬低,却可能成为毁他人生的罪魁祸首。
贬低爸爸的背后
藏着妈妈难以下咽的委屈
如果问,一群当妈的聚在一起,最大的共同话题是什么?
相信每一位妈妈的答案都如出一辙:分享育儿和吐槽老公。
分享育儿就不说了,可为什么会吐槽老公?
这得从去年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说起。
这份报告显示,父亲主导教育的家庭连两成都不到,并且60.7%的孩子缺失父教;数据还显示,我国22.4%的儿童一周都见不到父亲。
这是妥妥的“丧偶式育儿”。
想起韩剧《告白夫妇》中的情节:
张娜拉饰演的马珍珠在婚后过着“丧偶式”的生活,独自一人面对育儿的全部难题。
当她肚子疼想上厕所时,孩子在门口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她没办法,只好抱着孩子如厕;
当自己在狼吞虎咽吃饭时,原本熟睡的孩子突然醒来,她只好抱起孩子边哄边吃;
当孩子生病时,老公夜不归宿,她只好抱着孩子独自打车去医院……
很多网友都说,仿佛看到了同样兵荒马乱的自己。
育儿的艰辛,家务的繁琐,都落在了那个叫“妈妈”的人身上,堆积成了委屈。
大学时有个要好的同学,她那时把她妈妈称为“怨妇”。
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妈妈对爸爸的抱怨和贬低从未停止过。
不做家务啦,不管孩子啦,甩手掌柜啦……
“小时候最烦我妈说我爸了,我就不明白她怎么怨言那么多?”
可是前段时间,她再找我聊天,却说自己终于明白了妈妈当年的委屈和苦楚。
原来她婚后也过着“丧偶式育儿”的日子:
“每一片尿布都是我换的。”
“每次孩子发烧,都是我守夜照顾。”
所以,她也时常搂不住内心的委屈,在孩子面前念叨老公的不是。
发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同样,当一个妈妈沦为“怨妇”时,没有一个爸爸是无辜的。
妈妈对爸爸的每一句贬低背后,其实都藏着她难以下咽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