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应:
聪明的父母,敢于让孩子“发脾气”
1924年,美国一家叫霍桑的工厂,希望通过改善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提高工人生产效率。
但是,不管外部因素怎么改变,却收效甚微。
后来,心理专家介入,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
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
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霍桑效应”给出的启示是:
“对那些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克制,适当地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
电视剧《大考》中,在酒店隔离的全校师生,得知田雯雯转阴后,隔空齐声欢呼。
受不了高考压力的同学曲超,却发疯似的大喊:
“都给我闭嘴,她好不好管我屁事,能不能消停点……”
随后,曲超情绪崩溃,一个人在房间里,大吼大叫,乱扔东西,任谁上前劝说,都无济于事。
恢复平静的曲超,主动走出房间,默默坐在了前来劝说的局长旁边。
关于这件事,剧中另一个陷入轻度抑郁的男孩潘小轩说:
“情绪如山洪般袭来,自如山洪般退去,真正难受的,是积在心底,怎么倒都倒不出去。”
青春期的孩子,在旁人眼里,拥有了成年人的身形,却又无须承担成年人的生活压力。
殊不知,他们同时也承受着无数无法与外人道的压力:学业压力、同伴压力、社会认可的压力……
当外界的不理解与内心的不安、自我否定,积压到一起时,便会走向情绪崩溃。
多么开朗的孩子,也难逃此劫。
聪明的父母,此时就要学会扮演孩子的“出气筒”,引导孩子释放内心的情绪,清空自己,迎接光明。
《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
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千万不要把“教育”变成了“较量”。
孩子能否顺利轻松渡过青春期,没有“特效药”,也没有“魔法棒”。
唯有父母回归初心,用爱去化解。
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而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我们是指引者,也是孩子行为的榜样。
用稳定的情绪、和善的态度,像朋友、像老师一样,陪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