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上瘾”的秘诀
在于即时反馈
知道为什么大部分内驱力不足的孩子都沉迷游戏吗?
这跟游戏的设计原理有关。
每玩一关,游戏都会给孩子一次即时反馈:顺利过关,就有奖励;就算不过关,也会给再玩一次的机会。
在这个不断获取反馈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会越玩越起劲,越玩越“上瘾”。
著名的“斯金纳强化实验”,也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将小白鼠放置在特制的装置盒中,只要小白鼠按压到金属板,就能获取食物。
经过几次操作后,小白鼠深谙这个规律,只要它想要食物,就会主动去按压金属板。
专家指出,小白鼠会这么做,是因为有了即时反馈,在正强化奖励下产生强大的主动力。
和游戏相比,孩子的学习有“滞后效应”,不是学一个知识点,或做一次练习就能得到反馈。
甚至有时候学一段时间孩子也见不到效果,从而选择妥协和放弃。
想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拥有足够的内心能量,父母可以巧用“即时反馈”,采用奖励的方式让孩子“上瘾”。
“知心姐姐”卢勤从不吝啬夸儿子,不管儿子做什么,她都夸“太好了”、“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儿子倒茶给她,就算茶凉了,她也会一饮而尽,称赞道“太好了,正渴着,热点会更好了”;
儿子学做饭,就算做得不太好,她都第一时间表达很好吃。
就这样,儿子学任何东西都特别上手,什么都会做了。
正面信息传递越多,越及时,孩子才能产生愉悦的情绪,对下一次学习充满美好的期待。
激励孩子的行为
让他相信“我真的能行”
儿子五年级时,被老师推选去当班会主持人。
当时一听说,我第一反应是“你能行吗,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就是简单一句话,瞬间让儿子眼里的光暗淡了下来。
老师再确认时,儿子选择拒绝,说自己不会。
直到他很多次做事不自信、唯唯诺诺,我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过分看重结果,没考虑过程,破坏的正是孩子的主动性。
心理学上有个“自证预言”:人总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预言来行动,最终让预言成真。
当孩子受到外界的影响,认为自己“不会”、“不行”,那他主动的概率会大大锐减,结果也就真不行了。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反馈是“我能行”,那他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正向引导他不断努力,获得更大的成长动力。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和老公决定改变对儿子的表达,从根源上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出游,一向习惯做行程安排的老公特地问儿子“想去哪里”“定什么酒店”。
刚开始儿子只会说不知道,很是抗拒。
但我和老公一点点引导:这个季节,哪个城市比较适合游玩,住酒店安排离景区近还是机场近好……
并鼓励儿子上网搜一下关键词,试试做一份方案对比。
结果儿子真的做了一份简约版攻略出来,虽然不成熟,但结果是好的。
为此我帮他复盘,告诉他比起写成方案,构思方案的过程更重要,过程对了结果一般不会差。
激励孩子的努力行为,会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只要他意识到自己能行,有一次、两次的成功体验,慢慢会在正向的自证预言中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