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节目《放学后》,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一位妈妈的无奈。
女孩一诺平时活泼好动,可一写起作业,“懒”得妈妈直发愁:
一页5分钟就能做完的口算题,她拿着笔趴在桌子上发呆,一晃就是一两个小时。
考试考70分,很难理解同桌考98分还要哭的原因。
弟弟给她加油打气,告诉她“你做得好就会超过所有小朋友”,老师会喜欢她。
她不为所动,发出灵魂三问“我为什么要加油”“为什么要超过他们”“为什么要老师喜欢我”。
这副毫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差点把妈妈气炸了,妈妈实在不懂,为什么她可以这么佛系?
然而,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
不管是周末还是放假,监督一下孩子就努力一下,一不监督孩子就开始作妖。
作业总要写到很晚,玩一会做一会,效率特别低。
听老师课后反馈,孩子上课经常走神,不认真听讲,课堂测试常常不及格,更别指望大考。
想着送去补习班强化学习,可就算老师讲得再精彩、再深刻,孩子课后不复习,多贵的老师都帮不了他。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过:
“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孩子的成长,如果只靠外力难以持久,就算别人托得再高,他不想改变也没用。
想要孩子自觉主动,懂得自我管理和安排,最重要是唤醒他的内在动力。
唯有自发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让他不断向上、进步。
减少打压吼叫
让孩子经历多一些“峰值时刻”
《超级育儿师》有位叫柏辰的男孩,每次写作业都会和妈妈上演“母子大战”。
妈妈嫌他拖拉磨蹭,每隔半小时总要去卧室看他写得怎样,一看字写得不行,二话不说直接擦掉,还不停骂他:
“写的根本就不是字。”
“这是写作业该有的状态吗?”
“谁家的孩子和你一个样。”
不写会被骂,写了也被骂,这让柏辰内心无比崩溃,只能简单粗暴地把妈妈“吼”出去。
等到妈妈离开,他才一笔一划把作业写出来。
其实,影响柏辰动力的,不是懒散,而是家里没有安静、自由的空间,让他专注其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哲尔吉提出过一个“波利亚罐”模型。
一开始罐子里有一颗白球、一颗黑球,如果伸手摸掉黑球,可以在放回去的同时再放一颗黑球,下一次摸球,摸到的黑球概率就从原先的50%提升到66%。
如果黑球代表孩子的谷底时刻,那么充斥着打骂、吼叫甚至打压的不愉快记忆,会让孩子更容易面临新的谷底时刻。
想要激发他的成长动力,减少孩子摸到黑球的概率,最重要是增加孩子的“峰值时刻”。
在他沉浸某种专注的状态时,不打扰,不施压,让他享受欢愉的情感体验。
很多学霸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力驱使自己学习和探索,不外乎是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父母从不给他们制造紧张感。
而是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独立的自由空间,从而一点点唤醒源动力,带动自己。父母必读育儿书籍推如何说孩子才肯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