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起床,再不起床,我打你了?
又玩手机,你再玩,我把你的手机扔掉;
看你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的,快点收拾一下;
以上这些场景,估计很多人都很熟悉。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就会大声训斥、责骂。
李玫瑾教授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调查,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很大,25.7%的孩子自卑、抑郁,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脾气暴躁。
可想而知,父母经常训斥、责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01训斥责骂会给孩子造成极大伤害
1.形成讨好型人格。
经常被训斥、责骂的孩子,由于对父母有恐惧的心理,他们做任何事情,会先看父母的脸色。
他们在家里养成了看人脸色的习惯,在外面也自然而然地看人脸色行事。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2.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经常训斥、责骂孩子,会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变远,也就是说,会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就算父母说得正确,孩子也不会听父母的。这种情况,会让家庭教育变得越来越艰难。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前面有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这位妈妈拉着孩子的手,一边走,一边训斥:
我怎么说,你就是不听,你再这样下去,我早晚会气出病来….
这位妈妈大声训斥着,孩子只是低着头往前走,足足过了五分钟的时间,这位妈妈停止了喊叫。
我想,这位妈妈一定想不到,她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的内心与妈妈拉开距离,尽管她在路上一直拉着孩子的手。
岸见一郎在《不完美的父母》中写到:
孩子被责骂后,会和父母之间更亲近,这一定是某个人的空想,就像从反面看望远镜一样。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虽然近在眼前 ,内心却觉得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十分疏远了。
3.自卑。
习惯训斥、责骂孩子的父母,平时喜欢鸡蛋里挑骨头,他们总能发现孩子的缺点。
因为父母总是关注孩子的缺点,所以孩子也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他们大多都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自卑。
4.脾气暴躁。
经常训斥、责骂孩子的父母,基本都脾气暴躁,孩子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就会习得父母的这种行为模式。
他们长大了,就会重演父母的行为模式,也经常对人发脾气。
5.缺乏安全感,胆小。
经常受到训斥、责骂的孩子,因为长年生活在害怕、恐惧之中,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小,做事情谨小慎微,缩手缩脚。
6.到了青春期,会更加叛逆。
经常受到训斥、责骂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
小的时候,他们力量过于单薄,不敢和父母反抗。可是到了青春期,他们不再忍耐,会和父母对着干。
这些问题,没有一位父母希望出现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孩子进行训斥、责骂。
02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不仅不会让你感受到教育的痛苦,反而会让你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幸福。
1.采用权威(民主)型教养方式。
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教养模式就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权威式教养模式。
鲍姆林德通过要求性和反应性两个维度,把教养模式分成四种:权威(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经过多年的研究证明,比起其他的教养方式,在权威(民主)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更多的成功人士,有更高的学业、学术成就,他们也能获得较强的幸福感。
权威(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特点:
高要求:
权威型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建立了适当的行为标准,并且要求孩子一直达到这个行为标准。
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父母能给予肯定。同时父母也会限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有一定的权威。
高反应:
权威型父母能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满足孩子的各种心理需求,能够尊重和理解孩子,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不管什么时候,孩子都会认为自己是安全的。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会理性引导。
总之,这种教养方式比较理性、民主、充满关爱。
2.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中,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
他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沟通四要素:观察事实、表达感受、说出需要、提出请求。
观察事实:
我们在和人沟通时,要先留意观察当下所发生的事实,而非评论。
很多人沟通时,很容易忽视事实,直接说出带有偏见的想法,以致于引出对方的不满。
比如,就你不听话;我不喜欢你;你的动作太慢了…。
表达感受:
观察事实以后,只客观真实地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带着情绪去指责批评。
比如,孩子晚上不回家,与其批评责骂,不如说:“你这么晚不回来,妈妈担心你”。
说出需要:
你到底有哪些需要,导致了这样的感受。
比如,你很晚不回家,我很担心,我希望你每天早点儿回家。
“我希望你每天早点儿回家”是需要, 这种需要产生了“我很担心”的感受。
提出请求:
当我们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一定提出具体的请求,而不是命令。
举一个完整的例子:
当你回家看到房间很乱,你可以说:
“今天你没有打扫房间(观察),我十分失望(感受),我希望回家后能看到整洁的环境(需要),你愿意打扫一下房间吗?(请求)”。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样的沟通不带有任何评价,也不指责批评,双方很容易达成一致。
父母和孩子沟通时,采用这样的方式,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很容易达成沟通的目的。
3.孩子犯了错误,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和逻辑后果法。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和逻辑后果法,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
自然后果法: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了不良后果,那就让他承担相应的责任。
比如,孩子不写完作业 ,那就让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孩子在外面玩,到了吃饭时间也不肯回家,那就提前告诉他,家人先吃饭了,让孩子回家自己吃饭。
这时,父母不要训斥、责骂孩子,不要和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犯了错误,并且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以后,他为了避免再次承担责任,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逻辑后果法:
比如,孩子不想刷牙, 当时看不到自然后果,就要采用逻辑后果法。
这时,父母可以告诉他,不给他买那些他特别爱吃的甜食了。有甜食的诱惑,他用不了一两天,准会刷牙。
吃甜食和不刷牙都不利于牙齿健康,有逻辑关系,孩子会感觉到:我想吃糖,就得刷牙,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改掉不良习惯。
如果孩子不想刷牙,父母罚站,那就不会有效果,因为罚站和不刷牙没有逻辑关系,而且罚站,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03写在最后
《正面管教》中写到:
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错了方法。
如果你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科学的、理性的、有效的,你就会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幸福。
反过来,父母也只有感受到幸福,才能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