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做父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我们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12岁以前,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12岁以后,父母的教育态度决定着孩子的人生高度。
育儿路上,我们如何能培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其实,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特定的规律与需求。
唯有把握住孩子的3个重要成长阶段,教育孩子才会越来越轻松,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6岁以前:
给孩子的内心种下“安全感”的种子
有关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情感需求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与归属感的重要阶段。
来自父母的爱与关怀,犹如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可或缺。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6岁前的记忆会逐渐在孩子的脑海中模糊。
但父母每一次及时的关心,每一声轻柔的抚慰,每一个温暖的拥抱,都会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与孩子建立起牢固的情感连接。
然而,也恰恰是0-6岁这个年龄段,有些父母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以至于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
时间一久,幼小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被抛弃”的错觉,且年纪越小,情感抚养的缺失对心理造成的创伤就越大,越难以弥补。
热播剧《小欢喜》中,以叛逆形象出场的男孩季扬扬,因为父母忙于工作,从小一直被寄养在外婆家。
在最需要从父母的爱中获取安全感的幼年时期,季扬扬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陪伴与关怀。
亲情的缺失成为季扬扬心底难以弥补的痛,也让他在迈入青春期之后,性格变得孤僻冷漠、桀骜叛逆,不仅成绩不好,还时常打架闯祸。
当一家三口重新生活在一起后,季扬扬的父母意识到这些年错过孩子的重要成长阶段,无形之间拉开了与孩子的距离。
只好用更多的陪伴与包容,温暖儿子的内心,换来季扬扬的迷途知返。
或许有的家长会说:做父母的一年到头都在忙碌奔波,不就是想让孩子生活得更好吗?时间都用来赚钱养家,哪还有精力天天陪孩子呢?
其实,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并不是要求父母必须一天24小时都要待在孩子身边,而是不要长期忽略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孩子需要倾诉,需要被呵护时,给予及时的回应。
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身份的压迫,也不是暴力的手段。
而是6岁以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情感关系的建立,让孩子时刻知道他被父母深深地爱着。
趁孩子还小,让他生活在被爱包围的家庭里,拥有源于父母的足够的安全感与陪伴的力量。
真正地健康、快乐地成长,变得有自信、有担当,有能力爱自己,也有能力用爱温暖更多的人。央视力荐超500部高分优秀纪录片推荐,孩子看了格局炸裂自律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