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最令父母感到无奈的是:“我的孩子跟我不亲”。
我们崇尚的家庭文化总是强调“父慈子孝”,孩子身上的这种“冷淡”无疑让我们难以接受。
认识一位妈妈,就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
她的女儿自从去外地上学之后,跟她的联系就少了,很少打电话、开视频,毕业之后,就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工作。
她也尝试主动亲近女儿,但孩子始终都冷冷淡淡的。
她有点失望地说:
“女儿对她养的猫,都比对我这个妈妈要上心。”
这位妈妈的苦恼,很多家长都曾经历过。
不知什么原因,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距离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而这一切,很难用一句“孩子不孝顺”来解释。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变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在孩子童年里,即使父母不是故意,但有一些行为、言语确实伤害了他,让失望慢慢累积。
第一次失望
当他需要你的陪伴时,你不在身边
前几天,有位朋友因为孩子一句“不要妈妈”而伤心,5岁的儿子,晚上不要她陪睡,吵着要奶奶。
原因很简单:孩子以前都是和奶奶睡的。
刚生完孩子那会,孩子晚上特闹腾,她没什么带孩子的经验,常常折腾得她睡不好觉。
老人家看着心疼,就把孩子抱回自己房间哄,一来二去,她也习惯了。
加上产后她还要工作,经常出差,陪孩子的时间也少,最后也任由这种状态持续到孩子5岁。
结果孩子从小就跟爷爷奶奶特别亲,偶尔白天他也会黏着妈妈,但一到晚上,就死活不要她。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女孩,从小跟着奶奶长大,长大之后,与父母的关系就像隔着一道墙。
她不是不爱父母,而是真不知道如何和父母相处。
但她对奶奶特别孝顺,小时候经常对奶奶说,等她长大了、赚钱了就让奶奶过好日子。
果真,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就交到了奶奶手上。
在这两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爱都很简单,小时候,谁陪伴他的时间最多,他就最粘谁、对谁好。
第一个故事中的妈妈还有机会挽回,但第二个故事的父母却无法再给孩子任何亲密感了。
老人们常说:孩子小,谁带都一样。
于是,很多父母因为现实原因,便舍弃了这段时间的陪伴。
实际上,0到6岁,是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他们对母亲有着天然的依恋。
这个时期,肌肤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对孩子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也从这种亲密关系中获得爱、信任与安全感。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提到:
“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所以,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花时间和心思去陪伴他,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他的身边。
哪怕因为生活,爸爸妈妈无法自己带孩子,但也要努力提高陪伴的质量,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2023年全网最新最全【幼小初高】各学科各名师精品VIP课程目录大全,立即点击查看!
在孩子黏着你、离不开你的时间, 尽量满足孩子的早期依恋,这样才能建立起亲子之间早期的亲密感,你才能占据孩子内心最宝贵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