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不需要一个过度牺牲自己而去付出的妈妈。
尹建莉老师说:
“个人有了付出感,他就会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赞美、感恩,特别是希望他人表现出愧疚感,他会形成情绪主导的思维模式:
‘我辛苦所以我正确’,当遇到自己为之付出的对象表达分歧时,很难用理性、包容的态度去应对,缺少了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耐人寻味的是,由‘付出感’附带而来的种种心理需求,当事人很难直接表达,甚至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于是习惯以抱怨、指责、发火等等具有杀伤力的方式释放出来。
而接受到这种信号的一方则会产生‘委屈感’,觉得自己再怎样努力、再怎样迁就对方,还是换不来对方的满意。
在一个有付出感和委屈感的关系中,矛盾和争吵的频繁爆发是必然的,很多时候无关乎对错,只关乎情绪。”
一个太过于辛苦的妈妈,她的情绪没办法发泄,可能会把自己的辛苦和不快乐蔓延到孩子身上。
美国《家庭心理学杂志》最近发表了一个新的研究,研究发现:
母亲的生理压力和孩子的生理压力之间,有着重要联系。即便母亲感觉已经向孩子隐瞒了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孩子仍然可以感觉到。
似乎在母亲和孩子之间,就是存在着这样一种特殊的情绪纽带。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单亲妈妈,她们自己优秀,上进,独自承担着照顾孩子的全部责任,为了孩子,选择不再结婚,连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搁置了一遍。
但过度牺牲也会带来一种负面心理效应,就是让人“失去快乐”。
“快乐”这种情绪本身是需要能量的,一个内在力量都被掏空去给予孩子的人,其实也就失去了“快乐”的力量。
一个懂得爱自己的妈妈,才是快乐的,快乐的妈妈才有能量去爱孩子。
都说,妈妈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温度,因为孩子对妈妈的情绪感知力非常的强。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实验开始时,妈妈面无表情地看着孩子,孩子发现了,开始想引起妈妈的注意,一直尝试与妈妈互动,可是妈妈一直无动于衷,最后,孩子崩溃大哭。
我们总以为孩子小,尽量压抑自己的情绪,试图把自己的崩溃藏起来,其实,孩子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快乐的妈妈,而不是一边付出一边抱怨的妈妈。
最近,女儿班上有家长给孩子送饭,这样来回奔波送饭,也是为了给孩子改善生活。
女儿问我,如果她需要送饭,我可以送吗?
我说,我不愿意,因为你在学校也可以吃得很好,我何必多此一举,让自己那么辛苦,心情一团糟,我更愿意坐在阳台上,伺候花草,看看书。
女儿笑着说,这样才对嘛,我也不希望你围着我转,因为你快乐,我也开心。
心理学博士洪兰女士说:
“从人类演化角度,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生而为人母,我们不必过度苛求自己是完美的妈妈,因为我们除了是妈妈,还应该有自我。
学会爱自己,也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看见自我,重视自我,取悦自我,而不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