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皮克斯曾拍过一个动画短片,《飘》。
里面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子。
有一天,父子二人正在院子里玩耍。
爸爸吹散了一株蒲公英,没想到,儿子居然跟着漫天飞舞的蒲公英也一同飞了起来。
看着眼前这神奇的一幕,爸爸又惊又喜。
然而,当看到路过的邻居脸上流露出恐惧又厌恶的神色时,爸爸像是突然反应过来了什么似的,一把将儿子拽了回来,躲进了屋里。
听着窗外邻居们的指指点点,再看看眼前与众不同的儿子,爸爸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与担忧。
后来,为了让儿子表现得像个“正常人”,爸爸做了无数努力:
只要一出门,就会把儿子裹得严严实实;
还给儿子准备了一个书包,并在里面放上重重的石头,防止他突然漂浮起来;
不仅如此,爸爸还将一根绳子绑在儿子的书包上,寸步不离地牵着他……
直到有一回,经过一个游乐场时,儿子望着其他小朋友自由荡秋千、玩滑梯的身影,羡慕不已,偷偷挣脱了束缚。
他一会儿在滑梯附近上下飞跃,一会儿又抱起一个篮球投篮……
结果,周围的大人和小孩都被吓到了,所有人都躲得远远的。
没办法,爸爸只好奋力抓住儿子,想要抱着他往家跑,可儿子却奋力挣扎了起来。
这一刻,爸爸再也忍不住了,他冲着儿子大吼:“你就不能正常一点吗?!”
儿子愣了一下,放弃了挣扎,重新戴上了帽子,任由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
也是这一刻,那个会飞的儿子“死去”了。
漫画家蔡志忠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都被大人教坏了。”
很多时候,错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对“标准”、“正常”的追求。
在这样的环境下,哪怕孩子一开始有过人之处,慢慢的,也会沦为毫无特长的平庸之辈,眼中不再有光芒。
还记得“流浪大师”沈巍吗?
小时候的他,喜欢绘画、文学、历史,但父亲却觉得这些没用,只有学好数理化,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
在父亲的逼迫下,他只能表面上放弃看“闲书”,背地里却偷偷捡垃圾卖钱换书看。
直到他如了父亲的愿,进入审计局工作,也依旧保留着捡垃圾的习惯。
结果,被人当作“脑子有病”,父亲也经常责骂他。
就这样,原本可以有大好前程的沈巍干脆放弃了工作,离开了家,选择了四处流浪。
其实,相比制造“标准化”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培育心怀热爱的孩子:
守护他们的天赋,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掉入无助的黑洞,而是做着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活出热气腾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