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年级家长回头看,都谈到一年级的分数不重要,那么什么重要呢?哪些看起来很棒的孩子,家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这几天,我重温《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不禁拍大腿: 这位50多年一线小学教育生涯的儿童教育专家卓立校长提到那些家中很棒的孩子,家中做的这几件事情,值得每位家长学起来。
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相对幼儿园,一年级是真正的独立学会照顾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开端,同时也是学会学习,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的起点。,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让孩子自己负责的主要有两件事:一,遵守学校纪录,为自己行为负责;二,有学习的意识,为自己作业负责。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把辅导作业变成包办作业,帮他安排他完成的时间、帮他检查作业以便拿高分等。其实,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写作业是孩子的事情,需要自己登记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作业,自己检查作业,为自己作业结果负责。
尤其,检查作业这块,在孩子自己检查过基础上,家长可以查阅孩子作业,但不能直接告诉孩子错地方答案,而是要孩子自己再检查,看能否检查出来,否则留给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老师通过该作业也更清楚孩子知识点掌握程度。幼小衔接培养孩子的七种能力是哪七种全套[教材+讲义+练习册+家长手册]
给孩子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机会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懂得时钟整点、半点的概念,对时间的长久也有一些认知。要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的时间交给他自己合理安排。
一年级孩子主要在作业与玩耍时间、如何按时不迟到上学这两大块学习如何合理安排自己时间。
要教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不是我们为孩子制定好时间表,让孩子执行。而是,让孩子感知自己完成每项任务大概需要时间,然后,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安排好自己需要完成任务。
比如,起床上学这块,包括洗漱、吃早餐、换衣服穿鞋子、带书包校卡口罩、到学校路程时间这五大项目。
我们可以让孩子评估下每项需要完成时间,然后根据五项总时间、到校时间倒推起床时间,接着可以设置起床时间,每项完成时间,陪孩子执行两到三个月时间,接下来孩子感知到时间快慢,不用闹钟及催促也可以自己很好合理安排好时间,不迟到。
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孩子参与进来,引导孩子自己制定这项闹钟时间的安排,以及让孩子为自己没做好某项任务而迟到负责。
简而言之,执行过程中,父母不要催,不贴标签,就提醒下时间,不为他迟到负责。
凡事多问孩子意见,尊重孩子选择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提到,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都有自己人生课题,大多人的烦恼在于没有分清自己的课题与他人课题。
中国父母很喜欢把孩子的人生课题当做自己人生课题,孩子的麻烦当做自己的麻烦,想办法帮孩子解决或者是因此而愤怒。
其实,我们父母要做的是园丁,需要做的是适时为孩子提供适宜的阳光、土壤、雨水;而不是成为木匠,让孩子按照我们想要模样打磨!
多问问孩子,想选什么样的兴趣班,要不要选这个兴趣班?多问问孩子,要不要参加这个活动,而不是不告知自主帮孩子报名?多问问孩子,他想怎么安排自己的放学时间、暑假时间、寒假时间,而不是直接递给他一张作息安排表。
正如该书作者卓立校长所言: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发言权。多问问孩子的想法,虽然他们不一定能讲出什么规划和道理,也不一定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是起码他们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
在成年人的衡量标尺里,万千个值得和不值得,也许抵不过孩子发自内心的一句“我愿意“。主动,是人生最大的愿力。
帮孩子找到“成就感”,看到自己阶段努力
正如书中所言:如果说“喜欢”是我们投入一件事情的原动力,那么“成就感”就是我们努力到一定阶段的最强续动力。
在我们小时候,读书是一种比干农活要舒适的事情,为改变贫穷生活而努力读书目标一直激励着我们埋头苦读。
现代孩子物质生活丰富,读书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件苦差。所以,对他们讲一些远大空的道理或目标,他们往往很难理解。
所以,父母发现并放大孩子的每个“小进步”,帮助孩子获得努力带来的“成就感”,给孩子带来强劲的学习动力,是“聪明”的家长都在做的。
比如,孩子刚开始学写字时候,不是以硬笔书法标准来纠正孩子,而是看到他“握笔”很好、“笔顺横平竖直”、“坐姿端正“、”字大小一致”“间架结构越来越合理”、“撇捺舒展了”等这些“进步”,一步步“夸”孩子规范书写。
养成孩子做家务习惯
教育内卷已经“卷”到小学了。“提前学”“多刷题提分”“报课外拓展课内知识”等已经占据学龄孩子大部分时间。
甚至有的家长为孩子多时间读书,他们包办孩子一切生活起居,让孩子做家务少之又少!
其实,家务劳动是对孩子认知、动手、身体、思考等综合锻炼,是一个人学会独立照顾自己的基础。
高分低能的神童魏康勇——17岁入中科院因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学事件亦惊醒我们,承担与自己年龄相匹配的家务,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需要。
浪费大量时间,刷题提高几分成绩,而忽视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时间,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在你们看来,一年级看起来很棒的孩子,家长们都做哪些事情呢?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