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改变他人就是为难自己。
《禅院文集》里有这么一句话:
“不要试图去改变或改造对方,那是在作践自己,自讨苦吃,忍受不了,就改变自己。”
当双方的认知和角度不同时,哪怕你竭尽全力去劝服,最终也只会两败俱伤。
既然如此,不妨收起自己好为人师的欲望,学会善意沟通。
1. 想说服时,先换位思考。
作家白先勇和台湾主持人陈文茜是好朋友。
白先勇创作青春版《牡丹亭》后,受到了广泛好评,但陈文茜对此却评价不高。
白先勇发现后,便很少在她面前提及此事,可这丝毫不影响二人关系。
陈文茜感动地说:“非常感谢,他可以创新,我可以顽固,谁也不必去说服谁。”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接受事物,当你代入对方角度时,便深知这种被强行绑架的爱,到底有多么窒息。
赠予者虽有慷慨的余地,接受者同样有拒绝的权利。
真正的“为你好”,并不是你觉得有多好,而要看对方觉得到底有多好。
不考虑对方感受的施与,只会成为一把诛心的剑。
2. 想发言时,先倾听对方。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错误共识效应”。
指的是,人们总是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投射向他人,并认为别人也会用同样方式进行思考。
所以当一个人遇到和自己相反的观点时,第一反应便是想驳斥。
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非彼方,焉知其所想。
与其急吼吼地说“你要改”,不如先听听人家为何这么做。
聪明的人,不仅懂得何时该说,更懂得何时该听。
善于倾听,会让你知晓事实的全貌,也让你获得思考的时间。
人们之所以爱向沉默的大山倾诉,不过是想释放心情,而非被他人指教。
所以,宁做一座善听善思的山,不做自说自话的鸟。
3. 想教育时,先自我反省。
作家老杨的猫头鹰说过:“大家都是井底之蛙,区别仅在于井口的大小不同而已。”
这便意味着,你我皆是庸人,自然无法高人一等。
只是认知层次越低的人,便越爱对别人的选择评头论足。
认知层次高的人,则早就明白一个道理:
意识到他人和自己不同,是清醒的觉知;
意识到自己需要时刻内省,是难得的修养。
人唯有学会时常反思,才能变得谦逊宽容、气度平和。
海纳百川,人容万事。
有了此等格局,这世间便再也没有任何人和事能为难到你。
成年人社交的潜规则,其实很简单,不过是懂共情、多聆听、常自省。
要时刻谨记:改变他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才是神。
很喜欢陈丹青说过的一句话:
“我在很多时候都是无知的,所以我从来不敢随便指点别人。
因为自感无知,所以懂得谦卑,懂得做学生而不是好为人师。”
人生路漫漫,我们总会听到和自己不同的声音,遇到和自己有别的观点。
有时候,你以为别人没摆正位置,可能是因为你本身就站歪了。
过度纠正他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只会暴露你的无知。
只有适度地改变自我,才可展现你的智慧,最后成就彼此。
就像每只蝴蝶都要靠自己破茧,每个人的路都由自己去走。
作为旁观者,不妨克制自己拯救他人的欲望,沉默静待其破茧,然后翩翩飞舞向蓝天。
点个赞,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