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文末有电子版下载!
总是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工作精疲力尽;
明明已经很努力,可依旧拿着微薄的薪资,不知道如何才能逆天改命……
于是你感觉日子一年年过去,自己什么苦头都吃尽了,但生活并没有发生一丝丝的好转。
所以你吃下的苦,到底有没有意义?
如果你也对这个问题有疑惑,那么请翻开稻盛和夫的《活法》。
你会发现,一切关于人生苦难的困惑,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稻盛和夫说:
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可能理解得太肤浅。穷,并不是吃苦。
穷就是穷,吃苦不是忍受贫穷的能力。
很多人都以为,吃苦就是忍受贫困,就是一块钱掰成两半分开花。
但实际上,这样的苦,你吃得再多,也不会对你的命运造成任何改变。
作家阿营写过他的父亲。
在阿营人生的前20年,父亲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让阿营觉得吃苦是一种无上光荣的事,是所有人通往成功的必经路径。
而父亲更是身先士卒地给阿营作出表率:
父亲对吃的不讲究,冰箱里满满都是冰冻了很久的鸡鸭鱼,他却从来不动;
父亲不挑剔穿衣,把儿子送他的生日礼物保暖衣放在衣柜里接灰;
父亲在三伏天坚持不开空调,让儿子和他一起摇着扇子喝热茶,说这样能够出汗解暑。
后来,阿营来到外地上大学,父亲每次在挂断电话之前都要说上一句:一定要吃苦。
就这样一晃过了好多年,阿营已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中年人。
有天早起,他对着镜子刷牙时,发现镜中的自己脸上满是风霜。
这么多年来,他像父亲一样,忍受过各种贫穷,凡事都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
但到头来,他依旧在社会的底层,做着辛苦的工作,并没有如父亲所说,成为“人上人”。
知乎博主@老鹤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
忍饥挨饿,酷暑严寒,这些其实不叫苦,叫穷。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受苦,其实只是在受穷。
就比如,你为了工作每天受苦挤公交,挤十年公交,也不过增加了一万小时的乘车经验;
再比如,你为了生活风里来雨里去,被风雨袭击再多次,也不会改变受穷的命运。
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
所以,如果你眼下过得十分艰难,生活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那么你要反思一下:你到底是在被动地忍受贫穷,还是主动吃苦去改变了呢?
作家张德芬说:“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受苦。
就是由着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这样的受苦不能让人成长。
另一种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不逃避、不埋怨,你全然地去经历它。
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很能吃苦,其实只是吃体力的苦。
体力的苦,是最简单,而脑力、寂寞、自律的苦,却一级比一级要难。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里,有这样一处情节。
新入职的员工金雯,做事一向勤勤恳恳。
为了给新领导留下好印象,她主动参与组里其他同事们的项目。
每天早出晚归,经常顾不上吃饭,身体也是疲惫不堪。
每当同事跟她分享项目信息,都提醒她多花时间,去厘清其中的来龙去脉,金雯却不以为然。
到了项目例会上,无论新领导问什么项目,她都抢先回答。
一时间,她觉得自己就是小组中最能吃苦、最能干的员工。
直到领导发问:“此次项目的发布时间,相较立项时的预期进度有推迟吗?”
金雯却回答不出来。
她的同事这才起身,不仅回答了项目的推迟时间,并详细解释推迟的原因,以及推迟后的相关举措。
后来,部门经理在辞退金雯时对她说:“到新的公司后记住,与其不动脑子地做十件事情,不如多花时间把一件事情想透。”
金雯的经历,就是典型的对吃苦有误解。
觉得吃苦是一件光荣的事,代表着自己努力又上进,甚至为了吃苦而吃苦。
事实上,这只是自我感动式吃苦,根本没有效果。
这个社会很残忍。
你每天加班到深夜,或在枯燥的流水线上站十几个小时,都只能换来温饱。
真正要改变命运、扭转人生,则需要花时间去钻研、去忍受寂寞和诱惑。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
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
它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