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过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那时候就觉得,有这么神奇么,3、4岁的小娃娃,能看出啥来?
后来才发现,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认为,孩子长大后是否会幸福,重要的不是家庭物质条件,而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段关系(往往指母婴关系)。
而这段关系影响最大的,恰恰就是孩子0-7岁这几年。
也就是说,孩子的未来,不取决于家庭实力,而是他与妈妈的相处状况。
其中最主要的,是看妈妈是否有这2种特质。
一:第一种,不与孩子长期分离
鲍尔比认为,孩子在幼年时期,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第一个就是母子分离太久。
尤其是孩子6个月时,刚要和妈妈建立起坚固的情感纽带,这时候,妈妈却离开了。纽带的断裂,会影响他一生人格的形成。
鲍尔比在观察一群心理有病症的少年时,惊讶地发现,这群孩子在小时候,几乎都经历了长期与妈妈分离。
他们在性格上,也出奇地相似:
喜欢搞破坏,喜欢打人,喜欢独自玩耍,爱撒谎,没有真正的朋友。自卑、多动,上学后经常逃课。经常挨打,却有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顽固,让父母无比失望恼火、毫无办法。
这些孩子,甚至在青春期时,还会偷东西。哪怕对他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他们也要偷走,仅仅是为了偷而偷。
这是因为,在幼年期经历了长期的母子分离,他们不仅渴求母爱,还渴求象征母爱的东西(如食物、能实现愿望的钱等)。
这些东西与“满足感”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当母爱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把渴求转向物品,并且这种错误的渴求会伴随他们一生。
看到这,很多妈妈可能会担忧了,我正是在孩子半岁时去上的班,怎么办?孩子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吧?
妈妈们不要太焦虑。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之郑渊洁家庭教育课全套MP3[完结41集]
鲍尔比所说的“母子长期分离”,是妈妈直接与孩子分开,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见面。并且(请注意此处),妈妈离开后,没有把孩子交由一个稳定的、能像妈妈般照顾孩子的人接手。
这个亲戚带一下,那个亲戚带一下。
还有些家庭,会请保姆代为照看孩子,而保姆待的时间却不长。孩子刚要和一个保姆建立依恋关系,这个人却离职了,又换一个。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出现了好几个“妈妈角色”,一个“妈妈”离开,另一个“妈妈”过来,不久又离开。
这就导致孩子在不断失去“妈妈”,不断经历灾难般的母爱剥夺。
这种失去,会让孩子内心愤怒、怀疑、痛苦、抑郁,并且关上心门,变得冷漠无情,谁也走不进来。
所以,当孩子还小,而妈妈不得不步入职场时,尽量将孩子交由一个稳定的、能像妈妈般对待孩子的人照顾。
并且,如果有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不要留守。
这样,孩子就能在每天与你的接触中,来修正自己“失去妈妈”的错误看法,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