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任何角色所不能替代的。
老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
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早在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教育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
即“情感联系”和“行为控制”。
把教养方式氛围溺爱型、专制型、权威型和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
权威型教育方式的特点:
父母有权威,对孩子有合理明确的要求。
教养方式理性民主,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
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理解孩子的行为,善于肯定孩子。
和孩子一起建立规划,自己以身作则,让孩子主动服从。
权威型家庭的孩子乐观、积极,有自信,对事情也有较好的控制能力。
2、专制型
专制型家庭的特点:
家长掌控欲强,要求孩子服从,很少听孩子解释,还不容孩子反抗或质疑。
当孩子反抗,会受到严厉惩罚。这类父母就是人们常说的“虎妈”“狼爸”。
专制型家庭的孩子,会更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同时也比较听话、守纪律。
3、溺爱型
溺爱型家庭家长的特点:
和权威型父母一样,会积极回应孩子的要求,
但缺乏行为要求,这种无止境地满足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即使有很少实践。
溺爱型家庭的孩子特点:
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恒心和毅力。2023年全网最新最全【幼小初高】各学科各名师精品VIP课程目录大全,立即点击查看!
4、忽视型
忽视型家庭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在情感和行为方面回应很少,互动很少,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期待。
忽视型家庭孩子的特点:早早就知道,凡事只能靠自己。
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对应的爱分别是:
真爱、假爱、溺爱和缺爱。
从中不难看出:权威型教育方式是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权威型是一种控制+民主的教育方式。
那么,如何让自己成为权威型父母?
学前:放手+引导,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和世界的万物都会充满好奇,且模仿能力会很强。
此时的父母就需要亲力亲为的去引导,而不是站着发号施令。
建立规则,培养其合作能力
3岁的孩子会开始进入幼儿园进行集体生活,
因此就要涉及到与人相处以及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
而这个时期也正是培养合作能力的最佳时期,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时,
父母不要急着去帮忙解决,而是要告诉他必须要遵守的规则,
让孩子自己去适应环境并且解决问题。
上学后:尊重+监督,养成主观能动性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性格,但自制力方面还未完善建立,
在很多时候,孩子仍需要父母去监督提醒。
但监督并不是一味的专制,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也只有如此,
他们才会对父母更信赖,从而养成主观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想要成为一个权威型的父母,并非容易之事,
而以上针对孩子不同年龄段给出的建立,恰好可以有效的帮助到每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