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拿孩子进行比较,给孩子分等级。
其他的不说,就说每学期所谓的“三好学生”评选,名额一般就限定在3个。其实,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是“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好”,凭什么只有那三个孩子拿着奖品奖状回家呢?这样的评选让那些幼小的心灵从此有了比较,有了对照,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不要说小孩子,就是大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也难以淡定。想想当自己没被评上“优秀”、“先进”时,内心是什么滋味。更何况这样的评选并不科学,说白了,就是在“变相伤害”多数学生。
每学期期末,当我给学生发奖状时,内心不是快乐的,而是忧心的。
“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往往只有“学习好”这一条。然而,如何界定学习好呢?我们的学业评定标准是等级制,85分以上都是优,每班能评上“优”的学生自然不止三个,所以最终“三好学生”的敲定,说到底是教师的个人喜好和感觉。既然如此,班干部肯定要优先,所以就会出现——只要当上班干部,“三好学生”和“积极分子”就十拿九稳了。有些学生就是在低年级时当选了班干部,随后就好像世袭一样,可以当到小学毕业。他们年年拿奖品,都拿厌了!当然,这一切与孩子无关,很多老师也是身不由己。
基础教育不是用来对学生进行“比较”和“筛选”的,而是要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然而,现行的“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却是在变相地打击多数学生,甚至还可能制造“问题学生”。
当下,新闻媒体和教育人士已经对“三好学生”和“积极分子”的评选提出质疑,但是却很少有人能提出更为科学且易操作的“奖励”方法。或许基础教育本来就不需要这样的“奖励”?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一线教师最有体会和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