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有一部作品,占据榜单超过10年,先后被译成40多种语言,感动了无数人。文末有超清电影及中英文对照剧本pdf下载!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句令人醒目的介绍:“这是一个关于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
这个故事,关于一个“偷书贼”。
“偷书贼”叫莉赛尔,是个德国小姑娘,在战争期间,她用“偷书”这个看似不雅的行为,唤醒了自己对人生的希望,还不断温暖和治愈着周围的人。
《纽约时报》这样评论:
“这个故事将改变你的生命。莉赛尔展现出一种无可置疑的人性希望,在战火、贫困、残酷的环境中可以依赖的希望。”
这份希望,是读书带来的,是能让我们身处低谷,仰望星空的希望。
如果你正身陷泥泞,不如去读读偷书贼的故事。
- 读书,是生活的避难所。
1939年冬天,一辆开往慕尼黑的火车正在疾驰,车里装满了面黄肌瘦、身着破衣烂衫的穷人。
一个6岁的小男孩无声无息病死在车上,第一个发现他的,是他9岁的姐姐莉塞尔。
莉塞尔一边叫醒母亲,一边使劲摇晃着弟弟,可是无论怎样哭喊,弟弟也都没能醒过来。
火车临时停靠在一个无名小镇,她们带着弟弟尸体下车,找了一个墓地草草将其安葬。
葬礼上,莉塞尔悲痛得几乎失去知觉。母亲使尽力气,才把她拖离墓地。
在慌乱之中,她看到地上有本书,就偷偷将它捡起来藏在怀里,好让自己能想起弟弟葬在这里。
母女俩重新乘坐火车前往慕尼黑。
火车到站时,母女俩已经花光了所有路费,两人饿得皮包骨,生存都成了问题。
为了让莉塞尔吃饱饭读上书,母亲狠心将她塞给了远郊一户收养人家,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刚失去弟弟的莉赛尔,转眼又被母亲抛弃,生活仿佛总是对她百般刁难。
收养莉塞尔的是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养父汉斯是个粉刷匠,养母罗莎替人洗衣养家。
他们把莉塞尔当亲女儿看待,还安排她去上学。
刚经历过生离死别的莉塞尔,十分想念弟弟和妈妈,每天都会做噩梦。
半夜惊醒时,她就偷偷拿出墓地里捡的那本书一遍遍抚摸。
她不懂里面讲什么,但这样能抚慰她对弟弟和妈妈的思念。
有一天,养父汉斯发现了她的秘密。
他轻轻读出书名《掘墓人手册》,惊讶地发现这并不是儿童读物。
当莉塞尔告诉他书的来历后,他微笑地对莉塞尔说:“以后我们一起读这个。”
在汉斯的陪伴下,莉塞尔渐渐学会了认字,并用阅读搭建起了自己的小世界。
那是一个远离痛苦现实和纷乱环境的地方,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亲人的离开,没有同学的嘲笑……
自从开始读书,莉塞尔黑暗的生活仿佛有了光亮,压抑的心灵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窗。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当我们沉浸在书籍中时,书里的一字一句都仿佛能覆盖心中的悲伤,缓冲我们的委屈与不安。
当你被现实打击,觉得世界冰冷的时候,不妨拿起一本书。
在书里,我们能重拾人间暖意,重新找到好好生活的动力。
读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被现实伤得千疮百孔时,依旧有足够的热情和力气,爱这破碎泥泞的人间。